台旅法生效 美中台關係添變數
2018年3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總統川普16日以總統身份簽署"台灣旅行法",該法正式生效,成為繼"台灣關係法"之後,另一部以台灣為名的美國法律,用來規範美台關係。台灣旅行法鼓勵美台之間所有層級互訪,但這項法律對美國行政部門並沒有約束力。日後行政部門執行該法案的程度與態度,將成為美台高級官員是否經常互訪,以及如何互訪的最大關鍵。
法案形成背景
自從1979年美國和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後,台美之間鮮少有官員互訪。如果有的話,則以商貿和教育方面的美國官員為主,比如2004年當時的美國環保署署長麥卡奇(Gina McCarthy)就曾訪問台灣。身份比較敏感的國防、外交官員,則不曾到訪。台灣方面,特別是總統、副總統、行政院長、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一直無法正式訪問美國。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多年來雙方都保持這種默契。對此有美國專家主張,台美官員適當的接觸,可使雙方關係正常化。另外,台灣作為美國的第10大貿易夥伴,通過此法案,完全符合美國利益。
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教授對德國之聲分析:中美目前在許多議題上意見相左,台灣旅行法的通過,自然會給北京增加壓力,美國各界樂見這種壓力的形成;另外,台灣作為一個民主社會,得到許多美國人士的好感,當台灣在國際社會受到許多不公平的待遇時,美國覺得應該適時給於台灣支持;更重要的是,美國行政部門日漸將中國大陸視為"戰略競爭對手",所以美國國會和行政部門也希望藉此調整一下對中國的做法。
台北感激 北京不滿
台灣總統府發言人林鶴明17日首先感謝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接下來表示,台灣會與美國行政部門密切合作,讓台美關係能更為強健。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會持續與美方發展更為堅實的合作關係,共同為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福祉貢獻力量。外交部則稱讚是"深化台美互惠互利的堅強夥伴關係"。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科技中心執行長蘇紫雲稱,川普总統在法律自動生效前的幾個小時親自簽署,象徵意義重大。也就是,對台灣傳達"支持民主"的訊號;向北京傳遞了一個訊息,即"美國的政策與以往可能完全不同"。
在台灣旅行法生效的當天也就是3月17日,中國駐美大使館就發表聲明,有關條款「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聲明敦促美方停止美台官方往來和提升實質關係,「慎重、妥善處理涉台問題」,以免給中美合作造成嚴重干擾和損害。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之前就提出嚴正抗議。華稱,一個中國原則是中美關係的基礎。這項法案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公報的規定。曾復生稱,大陸網民對此議題反應激烈,官方則相對的冷靜。他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北京還沒有想要和華盛頓撕破臉。畢竟現階段"合作"是中美關係唯一的正確選擇。
美國新"外交工具"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陳一新教授對德國之聲說,去年底美國國會討論"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時,曾有人提出一修正案,鼓勵美台軍艦互訪。引起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的公開嗆聲:"美國軍艦抵達高雄港之日,就是中共解放軍武力統一台灣之時"。面對李克新和其他的威脅,美國現在以"台灣旅行法"來威嚇制約大陸。陳一新稱,台灣旅行法十足成為川普总統的"外交工具"。
陳一新分析大陸挑腳的原因;不只因為美台官員日後可以互訪,更重要的是,好像這背後"有股強大的力量正向中國大陸撲過來"。美國川普总統可以使用這項新工具,在貿易戰、朝核問題、南海爭霸等議題上,進一步威脅中國大陸。陳一新稱,大陸正感覺到美國步步進逼。
美中台關係更緊張?
陳一新稱,北京不會真的和華盛頓翻臉。如果美中雙方爭執擴大,北京只會拿台灣出氣。陳一新稱,在兩岸關係友好的氣氛下,即使有台灣旅行法的出台,大陸應該不至於太嚴肅的看待。如今兩岸關係倒退,美台間任何一個微小的動作都會被北京視為敵意或挑釁。
曾復生教授則提醒三方領導人,要多溝通、避免誤會。如果有任何一方沖動挑釁,將會使原本相對穩定的中美台三角關係,成為一個"災難的開始"。
第一個測試點
今年6月美國在台協會新大樓即將落成。曾復生稱,如果美國真的派出北京不能接受的高層級的官員出席開幕儀式,就可能成為美中台新結構的引爆點。果真如此,台灣處於兩大國之間就可能"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則建議,美國總統川普应找機會,與總統蔡英文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