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追捧的巨人」無所適從
2014年4月16日
(德國之聲中文網)北京政府一向希望在國際外交舞台上樹立 "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目前的烏克蘭危機原本應該成為中國的一次大好機會。但《柏林日報》的評論文章認為,中國恰恰在這一時刻面臨困境,只能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來回搖擺。一方面,中國需要從龐大的北方鄰國俄羅斯進口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希望從歐盟獲得先進技術。受到歐俄競相"追捧"的中國巨人面臨艱難選擇。
"中國起初對於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做法還是頗為贊許的。終於有人向西方展示勇氣,給西方一些教訓,尤其是中國官方媒體如此宣揚。中國政治人物的聲調就沒有那麼高,正在找尋一個恰當的立場。最後就變成了在'我們決不干涉別國內政'和'理解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具有複雜的歷史背景'這兩者之間游移不定。"
相信"叢林法則"的俄羅斯與中國
文章認為,與同為民族主義威權國家的俄羅斯一樣,中國政府也篤信"實力法則",普丁乾脆利落地吞併克裡米亞讓北京印象深刻。
"北京並不厭惡'叢林法則'。儘管一再宣揚和平國家的論調,卻用保衛國家為名義增加軍費開支,一再挑釁其東亞和東南亞鄰國。在釣魚島(日本稱尖閣列島)衝突中,北京的做法正是如此,突然宣佈成立防空識別區,其範圍正好覆蓋這個具有爭議的島群。"
但是,文章作者進一步分析道,如果北京政府贊同莫斯科的做法,無異於承認民族自決權。而在台灣問題懸而未決,新疆維吾爾人多年來爭取獨立,藏人拚死抗議的情況下,正面臨經濟轉型、擔心引發社會騷亂的中國政府決不希望出現種族衝突的局面。
"此外,中國人與(沙皇俄國和蘇聯時代的)俄羅斯人打交道的經歷一向不太好。 19世紀簽訂的'不平等'的《愛暉條約》讓中國失去了部分滿洲地區。迄今為止中俄之間有關阿穆爾地區的爭議仍未解決。上世紀40年代莫斯科通過一次公投強迫羸弱的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互不信任的夥伴
《南德意志報》周三(4月16日)發表的文章中也對中國在烏克蘭衝突上面臨的困境進行了一番剖析。作者認為,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因為能源貿易而關係密切,中國外長王毅在今年3月舉行的兩會期間還曾表示中俄關係正處於"歷史最佳時期"。尤其是反對美國 "獨霸"的想法,讓俄羅斯和中國走到了一起。但是,北京在烏克蘭問題上卻並沒有對莫斯科"亦步亦趨"。理由之一是,烏克蘭局勢穩定也符合中國利益,因為中國希望向該國出口武器,同時進口農產品。
"中國在安理會投票中表示棄權,而(北京政府)對俄羅斯保持距離的做法並不是沒有先例。在2008年喬治亞危機中,北京也沒有對莫斯科表示支持。不管中國與俄羅斯多麼需要彼此成為夥伴,他們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實心實意的。中國自己面對地區衝突時也從來沒有得到過期待中的俄羅斯的支持,尤其是俄羅斯與日本和越南之間的密切合作讓北京疑慮叢生。"
編譯:石濤
責編:洪沙
(轉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