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優待"
2013年5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政府高層官員曾在非正式場合說過"要想和布魯塞爾達成一致,柏林是必經之路!"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德國之行,顯然是符合了上述"邏輯"。德國是李克強出任中國總理首次外訪的唯一一個歐盟國家。中國視德國為中歐事務的核心交涉夥伴。北京也認為,在柏林表達對貿易保護主義的反對最能引起共鳴。畢竟,如果歐中爆發貿易戰,德國將是最大的輸家。中國已經是德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國。
中國市場對德國工業產品持續的巨大需求,是德國比較平穩度過歐債危機的主要原因。梅克爾總理反對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徵收懲罰性關稅、以致引發歐中貿易戰的態度,也就很好理解了。對於北京來說,德國也是解決歐債危機的最重要的力量。歐債危機對中國經濟也造成了影響。畢竟歐盟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歐債危機國家對中國產品需求的大幅下降,也對中國的經濟增長起了制動作用。
德中目前的關係極為密切,兩國共進行著60多種政府間對話。李克強訪德期間表示,中德之間的頻繁接觸要繼續保持。鑑於兩國關係的深度,有時甚至出現過"特殊關係"這樣的詞匯來形容德國和中國的雙邊關係。這種"特殊關係"尤其對於德國經濟來說自然是有利的,不過它不應該成為統一的歐洲對華政策的障礙。歐洲在與中國這樣一個強大的夥伴國交往時,不能被對方各個擊破。歐盟作為強大的經濟實體,在政治舞台上也要告別"小不點"的無足輕重的角色。由於歐盟成員國各自的不同利益,造成統一的歐洲對華政策一時難以實現,但柏林至少要在重要的對華問題上與歐盟最重要夥伴國密切磋商行事。
只有這樣,歐洲才能對外代表自己尊崇的價值觀。歐洲與中國交往時出現過不少自相矛盾的情況。在有李克強在場的共同記者會上,梅克爾強調,兩國希望在文化領域加深交流合作。那麼在此提醒一下各位,6月1日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今年德國展廳的設計者之一是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而艾未未本人由於不被獲准出境,無法前往威尼斯。
作者:Matthias von Hein 編譯:謝菲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