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發展勢頭減弱
2012年7月2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印度的經濟增長只有6.5%,乍一聽,很不錯,但它卻是9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經濟下滑的趨勢還在繼續,國際貨幣基金不久前把印度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從6.9%下調到6.1%.
國際貨幣基金總經濟師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本周初說,"我們雖然相信,新興工業國家的軟著陸能夠成功,但經濟增長率將比過去幾年都低。"
6%的增長率會讓歐洲人興奮不已,但它對印度而言則太低。德國海外商會駐孟買辦事處總幹事施泰因呂克(Bernhard Steinrücke)說,"印度經濟必須返回9%的發展水準","僅為支付高額的財政赤字一項,就必須有這樣的發展速度。而許多人的就業,尤其是年輕人的就業,更依賴於這樣的發展。"
誰之過?
印度總理辛格表示,經濟發展的衰弱主要因為歐債危機,因為歐盟是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接下來是中國和美國,那裡,經濟狀況同樣令人堪憂。
施泰因呂克認為,印度政界和由12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對該國漸緩的經濟增長也應負有相當的責任。"尤其是一些小黨派,總是扮演攪局的角色","所以,政府總是不能在關鍵時刻作出決策,尤其是在振興經濟的問題上。"
企業界和投資方提出的要求再清晰不過了:印度政府理應重新執行上世紀90年代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而這首先是:對外開放以及推動自由經濟政策。
德國東亞協會印度專家布勞恩(Peter Braun)說,"首先應該開放印度市場,在其他領域推動自由化,比如在金融、能源以及鐵路領域。目前這些領域受到很強的國家管理,零售業同樣如此。"
自由化受到爭議
從零售業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印度推動自由化面臨很大的爭議。2011年底,印度政府決定允許外國企業直接投資零售業。在這一約有5000億美元經營額的領域,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小型商店和商販,它們無法構成同大型連鎖超市的競爭。
民眾的憤怒情緒表現出來,他們向執政的小黨派施壓,迫使辛格總理收回開放零售業的決定。但這樣做的後果是:外商在印度的投資同比下降了40%。
此外,印度政府還受到一樁重大腐敗案的困擾。一名前部長在2008年向私人企業以低於市場的價格發放了經營許可,而國家卻由此損失高達350億美元的收入。今年2月,印度最高法院作出裁決,宣佈122項已發放的許可證無效。此舉削弱了總理辛格的地位。人們譴責他沒有及時進行干預。
極大的不平等
印度中產階級同貧困階層之間存在著巨大差距。12億人口中一多半生活在農村,那裡人們找不到工作,缺少收入。於是,政府啟動了創造就業機會的大型項目,其中一個項目為每人每年提供100天有償工作。
總統選舉在即,對辛格總理所屬的國大黨而言,這樣的動作可能會拉些選票。而德國海外商會駐孟買辦事處總幹事施泰因呂克卻認為,這是無益的補貼,它們將葬送經濟發展的活力:"耗資很多,卻辦不了任何實事。"
印度政府不再願意進一步推動經濟的自由化進程,而這也反映了大部分民眾的心聲,迄今為止,只有很小部分的城市精英從經濟騰飛中得到了好處。聯合國測量成員國富裕程度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顯示,1994年印度位於135位,去年是134位。
作者:Andreas Becker 編譯:李魚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