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奧運精神遺產
2012年7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的政治宣傳手段仍是外界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最深刻的印象。前北京市市長劉淇將"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定位為延續奧運精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在中國首次主辦奧運的四年後,在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國家的首都隨處可見上述"核心價值"的標語和看板。
中國學生李燦(音)說:"奧運關乎我們在全球的立足點。"這正是中國政府願意斥資數十億主辦奧運的原因,但這名學生認為"這筆錢可以花在更有用的事務上,如建設學校"。
這名來到北京參觀2008年奧運的"鳥巢"體育場的李姓學生表示,這場奧運盛事並未為她的故鄉河南帶來任何益處。"我相信首都經濟因為奧運而獲利,但在我的省份裡卻沒有任何改變。"
"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當時北京奧運的重大看點,如今"水立方"開放成為嬉水樂園,而"鳥巢"除了作為遊客參觀景點外,幾乎閒置不用。
另一名參觀民眾表示,這筆錢花得相當值得,因為奧運的比賽會場是"歷史的里程碑","幾年過後,鳥巢和水立方將成為像萬里長城或紫禁城一樣的重要遺產。"
北京奧運讓世界更瞭解中國
國際奧運委員會主席雅克‧羅格(Jacques Rogge)也持相同觀點。他在近期接受德新社採訪時表示,"奧運遺產給中國帶來不錯的效用",許多北京的奧運相關設施為大學所用。他稱"鳥巢"的情況則不相同,因為"奧運會主體育場永遠不可能創造利益"。
羅格坦承,與北京奧運相比,籌辦倫敦奧運"較少對峙和緊張氣氛",但在中國舉辦奧運仍是十分值得的。"當我審視中國的演變,我確信奧運確實帶來影響,它敞開中國的大門。外界更清楚的知道這個國家是如何運作,中國民眾則瞭解到全球正仔細檢視這個國家。"
北京奧運展開前的最後階段發生了西藏暴動、驅逐居民、侵犯人權等事件,奧運聖火傳遞遭到示威抗議。對此,羅格重申"奧運會無法改變周遭的一切"。
但人權運動家認為北京在奧運後建立起的安全機制是"醜陋的遺產",中國在2011年迅速重啟此機制,以防止境內爆發類似阿拉伯之春的抗議事件。
中國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大增
目前抵達藝術之都倫敦的運動員已經超過1萬名。主辦單位的規劃妥善,在交通運輸等方面沒有重大的麻煩問題。
據悉,中國花費逾400億美元在奧運相關的基礎設施上,金額是倫敦奧運4倍還多。在北京奧運總共16天的競賽過後,東道主中國打破以往紀錄獲得51面金牌,民眾的民族自豪感大增。
中國官員姜峰(音)表示,雖然在一般市民眼中,政府投注在奧運的款項驚人,但所花費的金錢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在奧林匹克公園中,姜峰對德新社記者表示:"在這裡我能感受到奧運的精神和繁榮。今日的中國是富有的。對一個富裕國家而言,這筆錢花得相當值得。"
來源:德新社 編譯:張筠青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