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力發電備受爭議
2013年5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水力發電曾經是工業化的原動力,直到上世紀初一直是德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當時,全德國擁有的水電站超過10萬個。現在大約只有7500個,其發電量佔德國總發電量的3%左右。
據專家們估計,如果近2萬個較老的小型水電站重新投入營運,水力發電的比例可以提高到總發電量的50%。
水力發電破壞水資源?
但是,重新恢復舊水電站的營運在德國引起爭議。水利部門,漁民和環保人士希望盡可能減少為了發電而修築攔河壩。他們擔心,水電站會破壞河流魚類種群的生存環境。在他們看來,只有盡可能恢復河流的自然面貌,才有助於魚類洄游。
洄游的魚,如鱒魚或鮭魚都是在河流上游產卵孵化,然後返回海中生長。如果這些幼魚長大進入產卵期,它們會重新返回到河流中產卵。鰻魚是受"瀕危物種法"保護的高度瀕危的反向洄游魚類。它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河流,只有在產卵時才回到海洋。
主張發展水電的人認為,100年前,儘管德國的水力發電量是今天的10倍,但是河流中的魚類數量仍比今天多十倍。他們認為魚的最大威脅主要來自來農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以及污水中的化學物質。
利用現有資源進行能源轉型
氣候保護人士呼籲人們改變看法,重新考慮和評估利弊。 聯邦環境和自然保護聯合會的阿勒斯(Rolf Ahlers)說:"許多大壩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應該盡可能的繼續用來發電,促進能源轉型。"
歐洲可再生能源協會主席阿克塞爾‧伯格(Axel Berg)甚至指責漁民聯合會以不切實際的論據阻礙發展水電。這位社民黨政治家說: "這些河邊垂釣愛好者試圖愚弄我們,稱水域養殖魚類尤其有助於生態,實際上他們是為了挽救自己的愛好,而我們負擔不起氣候變化的代價。"
伯格主張加強利用德國的水力資源。他說: "我國河流中80%至90%的魚是養殖魚,不是野生魚。漁民和垂釣者春季將幼魚放入水中,秋季捕撈垂釣,然後就被送上了平底鍋。" 他認為沒有必要在每條河流的水電站旁為洄游魚類設立昂貴的過壩魚梯,如果要設,也只設在還有洄游魚類的河流。
不靠太陽和風力發電
水電的支持者也承認,風能和太陽能發電將來會是德國發展可再生能源進程中最重要和最經濟的發電形式。儘管如此,他們認為不斷擴大水力發電仍有意義。因為水力發電在冬季也能進行,即使沒有太陽也沒有風照樣可以發電。此外,水力非常便於存儲,需要時可隨時使用。德國水電站聯合會首席執行官烏普豪夫(Harald Uphoff)說:"這是對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的最佳補充。"
卡爾斯魯厄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馬丁‧韋斯曼(Martin Weißmann)說,水力發電的成本有很大差別。水量和水的落差越大,所生產的電就越便宜。在歐洲,大型水電站的電力每度3到5歐分,中型水電站(2000年至3000千瓦)約10歐分,而小水電站最高可達20歐分。
韋斯曼教授認為,即使這些所謂的小水電站電價昂貴也仍然值得。因為它是對環保電力供應的補充,而且可以節省延長供電線路的費用以及讓整個村莊搬遷的費用。尤其是小水電站對那些仍沒有通電的村莊極具吸引力。一個小小的水電站就可以滿足2至3個村莊的全年耗電量。
作者:Gero Rueter 編譯:李京慧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