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的贊助商之爭
2012年7月2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重在參與!"這句話雖然不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起人,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的皮埃爾‧德‧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所首創,不過這句話一直是顧拜旦倡導的信條。倫敦奧運會組委會的新聞稿中寫道:"倫敦奧運所有決定都要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時至今日,這句話是否真的得到了完全的落實呢?
當然,原本破爛的倫敦東區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廢棄的荒地和工廠被改造成一個綠色的奧林匹克公園,2000棵樹木和30萬多株生機勃勃的花草讓這個地區面貌一新。奧運會結束後,這些體育設施也可以繼續使用。倫敦奧運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肖恩‧麥肯錫(Shaun McCarthy)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本次奧運會是最具可持續性發展性的一屆,雖然並不是面面俱到,達到百分百完美,不過我們比2000年雪梨奧運會的綠化程度要好,比起1992年巴塞隆納,這屆奧運會會留下更多可持續的"奧運遺產"。
既然是史上最具有可持續性的奧運會,那麼麥當勞、可口可樂、英國石油集團、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以及陶氏化學公司(DOW CHEMICAL)這些奧運會贊助商與可持續性有什麼關聯嗎?
這幾個集團都是最長期、最堅定的奧運會贊助商,有些贊助合同金額達到了億位數字。例如美國陶氏化工,他們為奧林匹克體育場提供了特殊的紡織材料的外殼,作為回報,陶氏化工可以在體育館外殼上打上自己的廣告。
環保人士與人權人士都對倫敦奧委會指定陶氏化工作為贊助商感到憤怒,國際特赦組織德國分部的印度專家邁克爾‧戈特洛布(Michael Gottlob)接受德國採訪時表示:"我們認為倫敦奧委會根本沒有進行徹底調查。倫敦奧運會強調,他們是最具有可持續的奧魂會。讓人吃驚的是,一個與史上最大的環保災難之一大有關聯的化工集團居然被指定為贊助商。"
歷史回放
1984年12月3日,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爾市(Bhopal),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設於博帕爾貧民區附近的一所農藥廠發生毒物洩漏事件。約40噸用以消滅雜草生長的劇毒除草劑洩漏到空氣中,據估計,毒氣洩漏後,有八千多名居民即時喪命,約1萬五千人之後喪生,污染事件造成至少10萬人患上慢性病。當地許多居民大腦或其它器官受傷,多人失明。在新生兒中出現畸形嬰兒。博帕爾事件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公共衞生事件。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如今是陶氏化工的全資附屬公司。
戈特洛布表示:"讓人氣憤的是,奧委會只聽從了陶氏化工的一面之詞!"陶氏化工否認與中毒事件有關,該公司表示,收購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時,距離化學品洩漏已有16年。陶氏化工拒絕對受害者進行賠償,也拒絕清理受污染的災難現場。戈特洛布批評道:"這方面的法律糾紛目前還沒有結束,奧委會只聽從一方面的說辭。做出這樣的決定實屬不妥。
1989年,印度政府和聯合碳化物公司年曾達成賠償協議。兩年後,印度最高法院宣佈這項協議無效。印度總檢察署針對毒氣事件有關責任人的訴訟已超過20年,生活在美國的這些人仍舊逍遙法外。
道不同不相為謀
倫敦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前委員梅瑞狄斯‧亞歷山大(Meredith Alexander)憤怒地說:"我不能接受奧委會說沒有其他贊助商的這種理由。奧運會是獨一無二的、非常有吸引力的盛事。"
因對陶氏被指定為贊助商不滿,梅瑞狄斯‧亞歷山大在今年年初辭去了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職務。她說雖然本屆奧運比起北京奧運會、雅典奧運會或者是巴塞隆納奧運會,綠化工作做的更好,可是可持續性發展不僅關乎與樹木綠化,而且要關注人類與他們的需求。
戈特洛布總結道,看來對奧委會來說,拿到錢比什麼都重要,原則只是說說罷了!
作者:Mirjam Gehrke/ Nicole Goebel 編譯:文木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