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倒還是不倒?恆大或步海航後塵

2021年9月29日

長期奉行"高負債、高周轉"運作模式的中國恆大徘徊在違約邊緣。而另一個高負債擴張的典型--海航集團據悉已在破產重組的道路上"開始走出至暗時刻"。海航的今天就是恆大的明天?恆大危機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的GDP?

https://p.dw.com/p/413FU
China Peking | Evergrande | Symbolbild
高負債擴張戰略導致恆大負債約2兆元人民幣圖片來源: Andy Wong/v/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8月,中國政府對房企亮出所謂"三條紅線"的融資監管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負債約2兆元人民幣的恆大走到了債務違約的邊緣。鑑於恆大債務規模之巨大,國際市場將其視為近期主要風險點,對中國可能上演"雷曼時刻"的擔憂也隱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的中國經濟學者沈凌認為,恆大事件標誌著中國房地產行業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治理高負債擴張模式的一個典型:

"房住不炒的口號已經提出三四年了,高層對於中國中長期發展的戰略定位已經不再是像以前那樣靠房地產推動,而是要依靠高科技。中國現在的軟肋是高科技。中國政府早已感到危機,不想再以房地產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而希望主動收縮,為此,首先要打擊的就是高負債企業。"

房地產在中國經濟中的份額超過四分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近日向《巴隆周刊》(Barron's)表示,中國政府的目標是逐步讓房地產市場在在經濟中的份額從現在的29%降至15%或更低。

9月29日,中國《經濟日報》刊登題為"房地產調控不可輕言放鬆 政策主基調不應改變"的文章,強調"房住不炒","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政策主基調不應也不會改變。文章說,"房地產行業從舊有模式走到今天,已經到了痛下決心改變的時刻。如果再以高槓桿、高負債推進其發展,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個別房企和個別城市出現了新情況新問題,不應該成為放鬆調控的理由。"

「海航重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在經濟學者沈凌看來,在政府多次警告企業需要降槓桿後,諸如萬科等企業意識到高負債的危險性,提出要"活下去"的目標,並開始降槓桿,而恆大卻成為了"典型的不聽話孩子的代表"。對於恆大今後的命運,沈凌指出:"海航也是高負債擴張的典型。現在,海航重組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

海航通過債轉股大幅降低有息負債並與飛機租賃商達成債務重組方案。《北京商報》日前報導稱,海航"開始走出至暗時刻"。

China HNA-Konzern
海航2019年8月份公佈的財務數據顯示其總負債約7067億元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Imaginechina/Niu Bo

而在本周三(9月29日),恆大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全資子公司向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出售盛京銀行17.5億股的非流通內資股,合計人民幣99.93億元。沈陽盛京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為國企背景,股東包括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沈陽當地的分支機構以及沈陽市政府和遼寧省政府等。《華爾街日報》報導說,這是中國政府試圖幫助中國恆大解決部分財務問題的最新跡象。該報還援CreditSights的分析師的一份報告說:"我們認為這次股份出售將有助於中國恆大解決一些即將到期的負債,主要是對盛京銀行的欠款,但不足以完全解決該房地產巨頭的流動性緊張問題。"

恆大在中國尚有近800個未完工項目。經濟學者沈凌認為,政府也有可能採取一些措施,讓其它房企接手部分未完工項目,從而減少社會性衝擊。

恆大危機影響GDP?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羅格夫(Kenneth Rogoff)在接受《巴隆周刊》採訪時提出,假設中國經濟未來12個月的GDP增長本來就可能因為房市放緩而從6%降到4%,那麼這時如果恆大倒閉衝擊房地產業,可能使中國GDP增長率再掉1到2個百分點。這樣一來,中國GDP成長僅剩2%,將難以創造足夠工作,陷入痛苦的經濟狀況。但中國經濟學者沈凌則認為,在中國因疫情原因去年GDP增長只有2.3%的基礎上,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不會低。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高達12.7%。

《紐約時報》近日報導,匿名的知情人士表示,中國政府目前還不想介入恆大事件,因為它希望恆大的掙扎能讓其他中國公司明白,它們需要在財務上遵守紀律。但中國擁有一系列金融工具,政府如果認為情況惡化,那麼這些工具足以阻止金融恐慌。受恆大售股計劃影響,恆大股價本周三跳漲15%。路透社報導說,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政府計劃爭取國有企業以及萬科等有國家背景的地產開發商參與收購陷入困境的中國恆大的資產。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