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健再登台,無法解讀的政治風向標
2011年5月4日上海《東方早報》5月3日報導:"滾石30",五一北京開唱,音樂人侯德健回歸舞台,中國多家網路媒體也轉載了此報導,侯德健作為《龍的傳人》原作者和原唱李健復登一同登台演唱,引爆現場。
文章中並未提及侯德建與"八九民運"的一段歷史,他曾與劉曉波、周舵、高新三人一起參與天安門廣場絕食行動,四人在當時一起被稱為"天安門四君子"。
但報導中的一句話:李建復在演唱會後的慶功宴上說:"我一念出侯德健的名字的時候,微博上就已經鋪天蓋地,說是一個重大事件。" 別有深意,也在隨後引發更多網民的解讀。有網友留言:侯德健出現在滾石30年?國家是不是想通了點什麼?
據"六四事件"22周年紀念日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每年的六四前夕,中國官方都會高度緊張,層層設防,侯德健此番登台,已經遠遠超出一場音樂演出的意義。
向好的訊號是時代而非執政黨在推動
德國之聲首先採訪了當年的"天安門四君子"之一的周舵,他已經知悉侯德健在北京重新登台演出一事,他表示:"我瞭解的情況非常少,我和侯德健並沒有直接的聯繫,我也是通過其他人的轉告得知此事,至於背後的運作如何,我也不清楚,不管怎麼說,這是一件好事。"
對於如今"天安門四君子"不同的際遇和選擇,周舵認為:"這說起來很複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選擇,我們並不是四個人老是在一起商量而作出共同的決定,當年我們四人也是比較偶然的走到一起,我很珍惜那段經歷,我們在那一刻作出了共同的擔當。"
周舵對此事是否為官方解禁"六四事件"的訊號表示無從判斷,但他覺得應該是一個向好的訊號,而向好訊號的本身是時代而非執政黨推動的,是歷史的規律。
不代表當局對"六四事件"有一個新的定性
兩年前,侯德健曾現身廣州參加活動,曾與廣州的活躍人士在當時被稱為"思想集散地"的"凹凸吧"進行非正式聚會,現就職於香港陽光衛視的中國新媒體人北風也曾在那次活動中與侯德健邂逅。
他也向德國之聲表達了他的看法:"兩年前那次碰面,有朋友說侯德健會來,當時他確實到場。關於在今年五一他重新登台一事,這件事我覺得沒有必要做任何的解讀,因為五年前侯德建就被允許回到大陸,並且一直在大陸做一些音樂製作的事情,特別是在北京以外的地方活動比較多,當局也一定會知道這些事情,他重新上台唱一首歌,不代表當局對二十多年前的事情有一個新的定性,也不代表他們會給侯德健一個更大的空間和舞台。"
北風認為對任何國內的個體事件都不需做過分解讀:"不管是任何人談政改、還是某個人做了一件事情,我不認為無需作解讀,政府真正的善意不是這樣體現的。"
侯德健的北京演唱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
在對五一演出的中國媒體報導中,滾石唱片公司董事長段鐘沂透露,侯德健的出場是在最後才確定的,而演出批文也是在演唱會舉行前一刻才拿到的。據悉公眾當天在侯德健登台演唱《龍的傳人》時,一度跟唱,在中國的特定背景下,音樂也常常被賦予政治色彩或成為政治的符號。
對此德國之聲採訪以台灣著名樂評人、作家張鐵志,他認為很難把音樂和政治完全割裂開來:"對我來說,對這樣一首政治符號的歌曲《龍的傳人》單純從音樂來解釋比較難,台灣和大陸對侯德健的理解很不一樣,很多大陸的朋友對侯德健很有情感,對我們來講他們沒有這麼重要。他真正重要的就是《龍的傳人》這首歌,這首歌本身也是一個政治符號,大部分的大陸朋友都很喜歡這首歌,覺得表達了某種中國人的情懷,實際上這是一首反共歌曲,當時中國和美國建交,和台灣斷交,侯德健很激憤,創作了這首歌曲,所以我覺得他的北京演唱是一個很諷刺的事情。因為這首歌實際的情緒不是目前中國政府想要的情緒。對台灣人來說,也是另外意義上的'愛國紅歌,是在79年、80年時台灣威權體制下,和現在中共黨國體制有類似的地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首歌並不敏感,和現在中共當局主導的意識形態並不矛盾。"
據悉,"六四事件"發生後,《龍的傳人》並不是當時傳唱的歌曲,另外兩首《血染的風采》、《最後一槍》成為"六四事件"的標識歌曲。
作者:吳雨
責編: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