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的"繼承者"
2014年6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兩年前,無法找到家族繼承人的德國混凝土泵製造商普茨邁斯特(Putzmeister)易主中國大型建築機械製造商三一重工,成交額約5億歐元,是當時中國人在歐洲最大手筆的投資。
其實,這樣的收購案不過是冰山一角。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前身為Ernst & Young)的彼得‧恩裡希(Peter Englisch)說,"中國投資者將目光瞄準了技術企業,那些難以找到繼承人的無冕冠軍。"他說,世界上所有的私人投資基金目前都將目光瞄準了這一市場。
德國家族企業聯合會主席斯蒂凡‧ 海德佈雷德(Stefan Heidbreder)表示,"德國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對中國投資商來說現在是理想的收購目標。"
傳統被打破
德國大約75%的所謂中小型企業屬於家族企業。它們在高科技工業應用領域高度專業化,以富有創新精神聞名,是德國出口背後的強勁推動力。
但如今,子承父業的傳統卻越來越多的被打破。曼海姆大學中小型企業研究所的迪特勒夫‧克瑟(Detlef Keese)說,仍然掌握在家族手中的企業越來越少,比例已經從90年代的70-75%降到現在的50%左右。
德國工商總會(DIHK)認為,這是人口老年化的一個表現,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心理學家、維滕大學(university of Witten)家族企業管理學教師阿瑞斯特‧馮‧施裡佩(Arist von Schlippe)說,"很多情況下,孩子們都不想接父親的班,因為他們知道這將付出怎樣的代價。他們對生活有不同的想法。"
馮‧施裡佩還認為,另外一個原因是,許多企業都處於"不僅需要創業精神,還需要管理能力的階段。許多年輕人沒有這樣的能力,或者他們的父親不相信他們有這樣的能力。"
這位專家說,戰後企業家將火炬交給下一代的第一波浪潮是在70年代,現在該由他們的孫子輩接過火炬了。而在東部德國,柏林牆倒塌後成立的企業現在也面臨第一次代際交接。
中國人出價高
如果找不到繼承人,有時也會出現管理層收購,也就是公司高管依靠私人投資基金的幫助購得公司。投資基金自己有時也會進行收購。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被競爭對手收購。
德國家族企業聯合會主席海德佈雷德說,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投資者往往是更吸引人的選項。中國人依靠現有的員工,常常保留現有管理層。普華永道(PWC)中德貿易小組負責人延斯-彼得‧奧托(Jens-Peter Otto)補充說,中國投資者出價往往更高。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數據,2012年到2013年間,中國人在德國的直接投資已從4600萬歐元增長至6800萬歐元。
德國建築機械巨頭凱傲集團(Kion)、集成電路生產商Prema,汽車鎖系統製造商凱德(Kiekert),混凝土泵製造商施維英(Schwing)現在都已在中國人手中。
來源:法新社 編譯:樂然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