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重建商機巨大,中國商人欲分杯羹
2003年4月18日中國政府已明確表示,中國希望在伊拉克戰後重建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外交部西亞北非司司長武春華說,中國願意積極參與伊拉克戰後重建,並「將盡全力爭取和維護中國在戰後重建中的經濟利益。」至於提供重建援助的數額,將視需要和可能而定。
這個「可能」即指的是來自美國的阻力。美國作為戰勝國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強調英美的主導作用,基本上排斥其他國際機構、組織和國家參與重建。尤其在大型項目建設、石油出口等重大問題上堅持美國的主導地位。而同是戰勝國的英國態度則較為緩和,希望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和其他國家在重建中發揮作用。中國政府也強調,伊拉克的重建應由聯合國,而非英美起主導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所的中東問題專家張曉東認為,中國參與伊拉克重建不是想不想,而是可不可以的問題。他說:
「毫無疑問,中國希望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能發揮作用。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其他方面,勞務、石油等領域。我們知道戰後重建是個巨大的經濟機會。中國作為世界上一個大的經濟體,在各方面都有實力參加這樣的重建工作。遇到的障礙主要是政治上的。」
有分析家認為,中國雖然始終採取反戰立場,但與德法等國相比,態度相對溫和。因此有可能通過與美國協商在伊拉克戰後重建中獲得一席之地。
負責伊拉克重建項目協調工作的是美國國防部和政府機構美國國際開發署。據估計,受政治因素影響,中國獲得大型項目的可能很小。中國大公司在海灣國家的業務主要有兩大類,一是有關石油能源的,這種項目金額較大,多數會分配給英美公司。另一類是建築類工程,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是中國在伊的傳統項目。但中國公司很難通過國際招標拿到伊拉克的大工程,但可以從總承包商那裡分包到一些項目。
與此相比,中國在同伊拉克貿易方面的機會就廣泛得多。中國和伊拉克的貿易往來始於50年代,80年代是「黃金期」。海灣戰爭結束後,根據聯合國的制裁決議,中國一度停止了與伊拉克的貿易往來。1996年聯合國制定「石油換食品」計劃後,中國在其中扮演了積極的角色,向伊出口的商品前期主要是食品、醫療器械,後來以機電產品為主。2002年中伊雙邊貿易額達5億多美元,由於「石油換食品」計劃是聯合國組織下的政府行為,不包括民間貿易,如果把以轉口貿易形式存在的民間貿易也包括在內,這個數目還要大。
據資料分析,戰後的伊拉克對生活日用品的需求將大增,中國輕工業產品市場前景會更好,機電產品也應能重新佔領伊市場。另外,戰後重建對建材的需求量將很大,而伊周邊地區只有中國和俄羅斯有能力提供大批建材,因此中國建材企業的也有很大機遇。
伊拉克戰爭對中國的直接影響近期看是經濟方面的。首先是能源問題,中國石油進口總量的60%來自海灣地區,戰爭對石油價格造成衝擊。有分析家認為,中國希望在伊拉克重新建立一條可靠的石油供給通道。另外伊拉克還欠中國四十億美元的債務。張曉東認為,債務問題不會影響中國的政治態度。
「欠中國的錢固然是有的,但中國只是個小主顧,欠法國、俄羅斯及其他國家的舊帳數目很大。中國在裡面之只佔很小份額。中國會看一看,參照別人處理的結果,如果別人的帳有個結果的話,欠中國的帳也會有個結果。」
德國之聲伊拉克問題資深記者菲利普認為,債務問題的解決,要看相關國家在伊拉克重建援助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根據該國家在伊的援助和投資,簽訂新的償還協議。他還認為,從長遠來看,伊拉克戰後重建的龐大任務,不是美國能獨自承擔的,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參與是必然的。較現實的做法是根據伊拉克實際所需和相關國家所能提供的技術援助強項作出合理決定。
談到中國對籌建中的伊拉克新政府的態度,張小東認為,主要看新政府能否被伊拉克國內各方接受,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比較敏感,對一個國家成立什麼樣的政府,中國向來比較講原則。如果伊政府使國內各派別和民族能達成妥協,國際社會和聯合國都願意跟它打交道。中國的態度肯定跟大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