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給中國司法體系帶來何種改變?
2023年1月2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不斷投入人力物力發展人工智慧(AI),AI已越來越多地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國家職能中,甚至連中國的法院也在使用人工智慧来协助判案。
2019年,AI法官助理"小智1.0"橫空出世。2021年9月,杭州一家法院引入AI法官助理"小智3.0"協助審理10人向銀行貸款不還的案件。
原本十個金融案件要分開審理,需要審十天,但在"小智3.0"的協助下,"十案聯審"只花了30分鐘。
起初,小智3.0接管的是重複性的工作,如在聽證會上宣佈法庭程序。現在,該技術已被用於記錄證詞,分析案件材料,並即時驗证資料庫的訊息。
小智3.0主要用於簡單的財務糾紛案件。不過,蘇州的一家法院已經利用類似的技術解決交通事故的糾紛。人工智慧审查證據並撰寫判決書,節省了法官的時間。
小包公智慧型量刑預測系統是另一個法律人工智慧平台,也被法官和檢察官用於刑法領域。
該系統能夠根據對案件訊息的大數據分析和類似案件的先前判決提出刑罰建議。
"他們希望確保在中國不同地區,刑罰都是一致的"
美國杜克大學法學院(Duke Law School)法學教授喬仕彤向德國之聲表示,"我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甚至被中國法院用於刑事案件的吸引力。中國刑事司法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確保統一性。他們希望確保在中國不同地區,刑罰都是一致的。"
不過,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法律和政策學助理教授Li Zhiyu說,在基於人工智慧计算做出的決定可能被認為比人類做出的決定更可信的情況下,使用人工智慧来協助做出更複雜的法律決定會帶來倫理問題。
"雖然法官和檢察官有自由忽略或拒絕這些刑事處罰的建議,但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決策是否會因為認知偏差無意識地受到影響",她說。
將法律交到科技公司手中?
在世界範圍內,基於人工智慧的解決方案主要用於改善法律資料庫,讓專業人士和公眾更容易訪問这些資料庫。
在加拿大,智慧型電子談判系統 Smartsettle ONE曾在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內成功解決了一場長達三個月的未付費用的糾紛。
雙方在屏幕上移動旗幟,以表明可能的妥協空間。 然後,該程序使用投標策略推動當事人在不透露其底線的情況下達成和解。
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準備進一步在法律事務中使用人工智慧。
法國在2019年禁止任何基於人工智慧的判決結果預測,原因之一是避免司法決策數據商業化,因為法院沒有能力自行開發人工智慧。
該過程將外包給私營技術公司。 例如,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和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參與了線上交易糾紛人工智慧的開發。
這一過程可能被外包給私營技術公司。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的中國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就參與了線上交易糾紛人工智慧的開發。
一個根本性的挑戰
杜克大學法學院法學教授喬仕彤指出,"這些公司的動機肯定不同於公共機構。這個過程需要被問責。確保數據本身沒有偏見、算法公平不僅對中國,而且對全世界都是一個根本性的挑戰。"
基於人工智慧的自動化機器,即所謂的"一站式"服務,可以每天 24 小時提供法律咨詢、登記案件和生成法律文件。 他們甚至可以計算法律費用。
然而,對於這些人工智慧律師提供的訊息,其可靠性存在爭議。 據說這些機器會考慮案件中涉及的材料、情感和時間成本,並為用戶提供有關預測結果的計算訊息。 其侷限性在於,自動化可能會錯過細微差別並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
杜倫大學助理教授Li Zhiyu說,"根據我們的採訪結果,一些人對機器生成的預測的可靠性和有用性持懷疑態度,因為這些預測主要基於對多項選擇題的回答,而不是面對面的互動交流。"
另一個問題是,由於中國各地區的數字化程度不均衡,人工智慧系統會根據不完整的公共記錄進行評估。
一些有爭議的案件已从政府資料庫"中國裁判文書網"中刪除,因為公眾對被指控的肇事者的懲罰不力感到憤怒。 這引發了人們對基於碎片化數據的人工智慧能否做出公正決策的擔憂。
喬仕彤說,"我認為,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同時又要確保問責,既是一個特殊的中國問題,也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即使是法官也不瞭解人工智慧的決策機制,因為它是一个黑盒子。有了人工智慧, 公民個人追究法官和政府官員的責任將變得更加困難。"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