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人口超載,大城市境況堪憂

2006年9月6日

2007年城市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德國,中國及印度共同進行了一項有關巨型城市的未來計劃研究。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持久提供飲用水以及健康保障? 這些問題是此次德-印-中三國合作研究項目的重點。該研究歷時近10年時間,是由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實施的。

https://p.dw.com/p/95QY
日益擁擠的大都會圖片來源: AP

根據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的報告,2007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數量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其中大部分城市居民生活在貧民區。在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的農村居民不斷減少,鄉鎮規模不斷縮小的同時,其城市規模迅速增大。相繼出現了日益擴大的所謂巨型城市。從前,巨型城市是指那些人口超過1000萬的城市,而現在,一座巨型城市的人口數量已經攀升到逾2000萬。其人口數量比丹麥、挪威和瑞士的總和還要多。

Slum in Bangkok Thailand
都市中的貧民窟圖片來源: AP

人口超載城市,例如聖保羅,墨西哥和雅加達,一般都存在很多問題:城市中心缺乏綠化,邊緣地區建築雜亂無章,貧民窟和窮困區不斷滋生。而這些地區的基礎生活設施一般都很缺乏,居住面積狹小、交通工具不足,空氣混濁,以及雜物堆積成山。

在中國南方的工業繁榮區珠江三角洲也可以找到此類城市,比如廣州、深圳以及香港。將近4800萬人居住在這一工業地區,其中流動人口佔2100萬。印度城市普那及其周邊地帶也是擁擠不堪,從1960年的73萬人口一下增長到現在的600萬。

科隆、慕尼黑、杜伊斯堡-埃森和漢挪威大學以及萊比錫環境研究中心等部門都參與了這項研究。位於波昂的國際繼續教育和發展協會下屬的「共同世界城市服務站」也是合作夥伴之一。各研究單位一致認為:德國實行的是聯邦分權式管理,可是卻沒有一個巨型城市出現。這一管理經驗是很值得借鑑的。此項課題研究的帶頭人,來自科隆的科學家克拉斯教授說:「雖然德國北萊茵州的魯爾區無法與中國和印度的那兩個區相比,但它是歐洲最大的大型城市集中區。我們知道該怎樣對城市進行大幅度的結構改革。」

通過充分利用與其他友好城市之間的合作關係,比如不來梅和印度的巨型城市普那,德國城市在全球化發展合作進程中發揮了作用。普那大學環境教育和研究學院的巴汝沙教授認為,不同城市間的相互交流是很有益處的。廣州中山大學的薛德升教授對此也很認同。他說:「我們走訪了柏林和萊比錫的一些移民區,從中學到了許多關於城市移民政策的經驗。」

在未來的幾年裡,研究者們能否對中國珠江三角洲和印度普那地區的一些問題提出適宜的解決辦法,從而為世界其他巨型城市提供一個參考模式,這仍舊是個未知數。至於此後,政府到底能否最終采納實施,現在還不得而知。

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蒂巴伊朱卡女士說:「我們不能把人們從城市中趕出去,但是城市必須提供適宜的生活條件,改善交通,住房和供水等基礎設施。」 這也是人居署長久以來所致力的工作目標,但是目前成效卻不十分明顯 。城市的發展依然迅猛,諸多問題也沒有消失。貧窮本來是長久以來農村首要解決的問題,現在已經越來越成為城市的困擾。發展中國家四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Armut in Indien - Slum in Kalkutta Kinder Bevölkerung
貧困的印度兒童圖片來源: AP

儘管如此,遷往城市或大都市的人數絲毫不見減少。許多人,尤其是從偏遠農村來的,仍舊熱切期待著能在那裡找到一份工作或更美好的前程。跟據人居署的報告,每年約有2700萬人在貧民窟中結束他們的淘金夢。世界上總共有10億人口居住在貧民窟,首當其沖的就是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城市,如印度的孟買,巴西的聖保羅等。

各大洲的情況都不太一樣,但是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們所面對的問題卻是相似的:全家人擠在幾平米的小屋裡,衞生條件極其惡劣,沒有乾淨的水,許多人,尤其是小孩,都死於腹瀉,肺炎以及瘧疾。蒂巴伊朱卡女士說:「我們必須營造良好的社會和自然氛圍。這不僅僅需要錢,也需要地方當局實施的繼續教育。」

聯合國人居署是聯合國系統內負責發展中國家和轉型期國家城市發展,協調人居方面的領導機構,從事促進落後國家發展,傳播知識等工作。其前身是於1978年第一次全球移民高峰後成立的聯合國人居中心。目前人居署在世界上80多個國家開展了200多個項目。自2002年以來,除了世界城市論壇外,每兩年舉行一次全球城市峰會。最近的一次是今年6月份在加拿大舉行的。批評家們指責其管理薄弱。比如新生力量不足,資金來源短缺等。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