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節日話今昔
2002年5月1日五一騷亂的歷史在德國並不很久遠:柏林五一節首次騷亂發生在1987年。那天,柏林克勞伊茨貝爾格區的大約900名年輕人同警方展開街戰,雙方整整對峙了12小時。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每年都有類似的場景再現。1989年參加巷戰的人高達2000名,混戰中有350名警察受傷。
後來的數年裡,騷亂雖沒有超過89年的程度,但即使警方動用了大量人力和技術裝備,騷亂卻如野火春風一般,無法制止。
德國的節假日多含宗教色彩,但五一卻沒有這一層背景,因此它的地位非同一般。借五一之際舉行政治性遊行有之,而利用萬物復甦、春意蕩漾的季節向情人表露心跡則更是有之。尤其在鄉村,借著月色將一株新樹栽種到心上人的近處,便是德國流傳甚廣的民俗。事實上,這一民俗的來源可以上溯至古埃及、古印度和古羅馬人對大地回春的崇拜。
歐洲:五月節同勞動節並存
在包括德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都把五一看作是「五月節」,而不是「勞動節」。但在比利時、法國、希臘、奧地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們把五一更看作是一個政治節日,即「勞動節」。自然,在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如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五一的概念則更同「工人階級為爭取權利而鬥爭」聯繫在一起。在俄羅斯,勞動節是加長的,5月2日也是「勞動節」。
俄羅斯重新發現了五一
然而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蘇聯的勞動節整整持續一個星期。俄羅斯人多半信仰東政教,東政教的節日中復活節最為重要。如果復活節也趕在了五一前後,那節日的時間更要加長。一般來說,五一和五二同5月9日打敗法西斯慶祝日之間,是不間斷的節日。
蘇聯解體後,5月9日戰敗法西斯日仍是毋庸置疑的節日,但五一和五二雖然留作法定節日,但地位卻受到動搖。自普丁就任俄羅斯總統以來,昔日蘇聯的許多節目漸漸重返民間。比如,今年的五一,莫斯科組織了12萬人參加遊行集會。集會的口號是「社會福利國家需要社會福利政策」。
冷靜的波蘭、捷克和斯堪的納維亞
波蘭和捷克共和國選擇了一條不同於其它東歐國家的道路。它們斷然同五一的政治性告別,從而欣然接受「五月節」的名稱,就像在芬蘭、愛爾蘭、盧森堡、瑞典和挪威一直這樣稱呼五一一樣。其實,五月節是更為貼切的名稱,因為在歐洲所有國家,工人階級的鬥爭, -至少是以往形式的鬥爭,早已成為了歷史。
五月勞動節的起源
除歐洲之外,也有「勞動節」這一節日。比如美國,但美國的勞動節不是五一,而是每年的9月2日,即所謂的Labour Day,直譯的話應該是「工人節」或「勞工節」,雖然,「五一勞動節」的起源是在19世紀的美國。
那是1986年,美國工潮的中心是芝加哥。5月1日的全國性大罷工使美國的經濟陷於癱瘓。3年後,也就是1889年,在巴黎召開的國際工人大會將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以紀念以芝加哥為主導的美國工人大罷工。此後,5月1日便成了全球性工人團結的象徵。
不是五一的勞動節
不僅美國的「勞工節」不在5月1日,澳洲也步美國的後塵,將3月11日定為該國的「勞工節」,而在水上鄰國紐西蘭,工人的節日則是10月22日。還有日本,雖然日本工人階級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工人階級,但每年在11月23日這一天,總有數千名日本工人走上街頭,為提高薪水而大聲疾呼。
嚴肅的和狂歡的
離五一勞動節原意最近的莫過於亞洲一些國家工會組織的爭取勞工權利的五月集會。在菲律賓和泰國,每當5月1日,工會便組織人們上街遊行為提高薪水和爭取基本權利而鬥爭。
再來看南美巴西的「五月勞動節」。工會出面組織遊行集會,但參與的人卻多半是普通老百姓。這一節日持續一周之久。人們身著色彩鮮豔的服裝,情緒昂揚,載歌載舞。知情者,知道這是一場為正義、就業和提高薪水而進行的鬥爭;不知情者還以為這是巴西的狂歡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