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人很憂慮
2012年4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世界報》4月9日寫道:"自從金正日之子金正恩成為北韓的新統治者以來,丹東和北韓的貿易關係其實也惡化了。'北韓不遵守金正日的協議。'
"比如,去年12月開始建造的第二座鴨綠江大橋停工。這座中國資助的橋樑本該成為新經濟區的動力,經濟計劃者們將丹東的未來也寄託在這個項目上。'擴建暫時擱置。'"
該報寫道:"金正日死後100天,局勢也因複雜的後繼人選問題而更為緊張。旅行社表示,在4月20日以前,不允許中國遊客從丹東出發進入北韓。4月11日,當權者、軍隊總司令金正恩將在一次黨代會上被選為新任黨的總書記,屆時,北韓不希望有外人在。4月15日,北韓將舉行盛大的閱兵式,並在全國範圍內發射禮炮,慶祝建國者金日成誕辰100周年。"
"德媒並非在培育偏見"
德國藝術史教授郝施泰因(Lydia Haustein)批評德媒對華報導是以民主和參與為標準,以人權、異議人士和艾未未為主題。《日報》4月9日對此評論說,"今日中國所發生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地打動我們,無論是從積極意義還是消極意義而言。
"中國經濟良好發展,德國的生意也更好;中國燃煤發電站的廢氣也影響我們的氣候。中國如果政治上安定,因13.4億人對自己、政府和未來前景滿意,不僅亞洲地區會感到安全,世界的所有地區也都會。"
評論反駁說,德媒"並非在培育偏見"。"記者在中國,如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樣,首要任務不是要提供'正確的觀點'。他們應描述的是,這個國家正在發生什麼,人們在想什麼,面對什麼問題。應該盡可能地接近事實。要是豪施泰因女士仔細觀察的話,就不會忽略,德媒一再引述中國官員、科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的話,來反映這個國家的居民如何對待自己的過去,渴望什麼樣的未來。
"比如,部落格主和賽車手韓寒、經濟學家胡鞍鋼、政治學家汪暉與藝術家艾未未一樣,受到德媒的多次採訪和報導。新儒家、民族主義者、年老或年輕的中共幹部、作家、製片人和音樂家也都被引述過。
"在中國,阻礙中、外記者們工作的不是意識形態的眼罩。這一年,任何一位記者的夢想都是,就這個國家最高層的男人們(其中婦女很少)為何爭吵這個問題,採訪中國的政治家、學者和藝術家。"
評論指出,"今年秋天一個新領導班子將接手最重要位子,指定的黨領袖習近平興趣何在,在政治上與前任如何區別,他想改變什麼?或者為什麼薄熙來這位都市重慶的民粹主義黨魁下了台,他現在何處?是誰決定撤掉其職務,為什麼?
"然而,這些問題沒有答案,無論是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媒體。原因很簡單,即缺乏一個自由的公共討論空間。就是說,要求更多的正義、減少腐敗或廢除不利於社會的稅賦的一般要求不成問題。但是,誰若膽敢從中共黨派之爭的內部進行報導,就會危及自身。"
該報寫道,"近年來與《日報》和其它德國報紙談過話的很多夥伴,現在被關進大牢、流亡海外或被軟禁,有些人被刑訊,許多人被恫嚇。其中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他本想推動對中國前途和中共作用的公開討論。所謂中國人沒有放棄'對社會主義的思考' 讓許多觀察家不快,這種指責給人的印象是,似乎中國正在熱烈討論國家的未來,至於這種討論有個邊界卻默不作聲,即絕對不準質疑黨的領導權。"
摘譯:林泉
責編:苗子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