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衝突程度關鍵看制裁
2010年2月18日"目前,雙方看來勢不兩立。但雙方經濟上越來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在當前全球金融危機中,更加互相依靠。在兩國集團或'中美國'的標籤下,全球越來越多地把這兩個國家列為僅有的兩個世界級的超級大國。華盛頓靠中國提供貸款,同樣也需要北京在伊朗核問題上合作。
「在這樣的背景下,觀察家們警告華盛頓不要低估西藏問題引發中美衝突的潛在力量。會見達賴喇嘛曾使中國與德國和法國的關係背上沉重負擔,長達數月之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和立說,即使歐巴馬不在橢圓形辦公室、而在其它房間會見達賴喇嘛,也同樣會'加速雙方關係向下滑落的速度'。
「專家們認為,這些衝突一再出現反映了全球經濟結構發生了構造性移動。密執安大學的政治學家利伯塔爾認為,中國的經濟又開始強勁增長,中國領導人變得越來越自信。
「這也體現在因對台軍售引發的衝突上。利伯塔爾說,關鍵在於中國是否真的會制裁波音等美國公司。對此,北京的人士表示懷疑。中國政府剛剛再次強調,它無意與美國進行貿易戰。外交上作出威脅姿態是一碼事,但發起一場給雙方帶來巨大損失的衝突就完全是另一碼事了。"
就中國因對台軍售問題向美國發出威脅,《新蘇黎世報》的評論員認為,"中國領導人經濟上務實的做法處於巨大的政治意識形態的壓力之下。特定情況下,他們甚至會不惜把自己的經濟利益推到次要地位。在中國,政治優先的做法助長了危險傾向":
"台灣問題正好表明,在與中國打交道時,無法將經濟務實延伸到政治務實上來。自從國民黨和馬英九總統主持這個海島的政治以來,它與中國的關係大為改善。與大陸的通航和通商變得更為方便,得到了加強。目前,雙方正在半官方的範圍內就簽訂類似自由貿易協定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進行談判。但所有務實的經濟步驟都不能改變如下的事實:北京試圖通過經濟聯繫在政治上把台灣收歸於自己治下,而大多數台灣居民並不願這樣。
「例如,現在的問題是,台灣與北京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是否能與其它重要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如果不能,台灣人對不知不覺的台灣'香港化'的廣泛擔心將進一步升級,對框架協議將為'一國兩制'開闢道路的疑慮也就會得到證實,大多數台灣人一如既往不願生活在這一原則之下。"
摘譯:王羊
責編:謝菲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
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