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媒體評香港區議會選舉
2019年11月2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香港01在投票當日發表評論"投票人數破紀錄 香港人需要真正「一齊贏」"。評論指出,"區議會選舉在反修例氣氛籠罩下舉行,投票人數勢如破竹,每個時段的投票率均超出2015年區選一大截。這反映了市民的投票意欲強烈,希望以手上一票發聲,亦與過往幾個月的暴力場面形成鮮明對比,證明香港人仍珍惜以和平的方式表達訴求,推動社會改變"。
評論認為,"這次反修例風波暴露了政制、監警、經濟、民生等各方面問題,社會亟待改革。而改革的前提是民意凝聚、協商可行方案等,靠街頭示威不能成事,始終要回到政治舞台上進行。因此,這次區選可以成為香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讓社會重拾「和理非」精神,甚至返回政治機制以推動改革。香港改革之路縱遙,但若要真正的「一齊贏」而非「攬炒」,千里之行只能始於足下"。
立場新聞刊登政治學者、《香港革新論》主編方志恆撰寫的點評"香港仍是中共無法完全控制的境外地區"。文章分析認為,"今次區選大勝,民主派除原來在專業和社會服務界別的 300 票外,可望再取 117 張區議會票,令其在 1,200 人的選委會票數增至 400 多。新格局下,本地資本的槓桿地位更強。假如本地資本與民主派結盟,隨時有足夠票數自行決定特首人選;北京要避免出現這種「政變」,恐怕只能重新統戰本地資本,重回董曾時期京港政商聯盟,試圖在內外交困下穩住局勢"。
文章認為,"短期就看林鄭會否被快速撤換,由與本地資本關係緊密的權貴例如唐英年、陳德霖取代"。"北京與本地代理人的關係從來複雜,香港仍是中共無法完全控制的境外地區"。
新華社就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束一事發表短訊。報導稱,"選舉管理委員會宣佈,18個選區452個區議會議席全部產生"。短訊中指出,"過去5個多月中,亂港暴力分子與外部勢力遙相呼應,不斷製造、升級暴力活動,造成香港社會政治氛圍對立、社會情緒撕裂、經濟民生發展受挫。持續數月的社會動蕩,嚴重干擾了選舉進程。選舉當日,有亂港分子對愛國愛港候選人進行滋擾"。文章最後強調"止暴制亂、恢復秩序仍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環球時報發表社評"風雨中的香港需要堅毅前行"。評論認為,"西方那些勢力和香港的激進勢力都想把這次投票搞成政治示威,否定止暴制亂是香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但我們要說,泛民這一次得到更多席位,並不意味著這是香港選民對暴力示威的支持。大多數港人已經厭倦暴力,希望重建秩序,對香港民意這一基本面的判斷不會錯"。
評論指出,"相信無論香港選情有什麼樣的波動,香港所有選舉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治下一個特別行政區內的選舉,它們不可能衝擊'一國兩制'的基本框架。香港的土地和天空永遠是中國的,香港社會這樣的集體理性和情商只會因一次又一次洗禮逐漸走向更加深刻、成熟"。
香港《大公報》發表社評"盼安寧、求穩定是壓倒一切的民意"。評論開篇指出,"這是黑色暴力籠罩下的一次選舉,也是回歸以來形勢最嚴峻、挑戰最大的一次選舉。無論最後結果如何,盼安寧、求穩定、讓社會重回正軌,這是廣大市民的主流民意。由於反中亂港勢力內外勾連,選舉工程受嚴重干擾及破壞,民意明顯遭到扭曲"。
評論認為,雖然選舉結束了,"止暴制亂是一項綜合工程,特區政府需要深切反省施政之得失,多傾聽市民的聲音,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效率,更敏銳的政治觸角,更堅定的施政,切實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只有讓社會財富的分配更公平,讓年輕人對前途有信心,讓市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這才是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
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評"黑色暴力陰影籠罩選舉 建制力展服務香港決心"。評論認為,"這次選舉前持續的暴力惡行,針對建制派的嚴重顯性和隱性暴力變本加厲,已經令選舉的公平環境嚴重受損","競選期間的表現,再次證明建制派始終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促進社區和諧的中流砥柱"。
評論指出,"縱暴派縱容、煽動的黑色暴力恐怖困擾香港逾5個月,在選舉日,暴力不僅不收斂,反而肆無忌憚地入侵選舉,嚴重傷害香港公平公正的選舉文化和傳統,更與普世民主價值背道而馳。靠暴力贏得選舉,既不光彩、更難服眾,勢必動搖市民對選舉公平公正的信心,這才是對香港最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