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演環繞台灣 台灣人如何應對?
2022年8月10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自8月4日以來,中國環繞台灣周邊海空域的大規模軍事演習已進行6天,世界正焦急地評估北京展現出來的最新侵略行為,可能會如何改變台灣海峽的安全環境。然而在台灣,許多台灣人對分析專家口中極高的威脅程度,反而以相對冷靜的態度來應對。
在台灣科技業工作的江懷哲告訴德國之聲:「我覺得包含我在內的台灣人應該都是蠻警戒地在關注中國軍演。台灣人心中有個衡量的尺度,在中國軍事行動達到某個臨界點之前,他們就覺得應該只是恫嚇。」
江懷哲補充道,假如有某些關鍵指標出現的話,就會觸發更明顯的反應。他說:「我自己比較密切關注軍演,我不驚慌,但也在觀看這些主要的指標。」
儘管日本防衛省上週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的導彈似乎飛過台灣上空,且台灣國防部過去幾天多次公告中國的軍艦和戰機越過台灣海峽中線,但自從中國4日展開軍演以來,台灣的生活基本保持不變。台灣內部的相對平靜與國際社會對台海情勢的看法形成了巨大反差。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應用德語系副教授余淑雲向德國之聲表示:「我德國的朋友非常擔心,他們在德國看到的是中國完全包圍台灣。當他們特別打給我,說很擔心中國跟台灣要打起來時,我跟他們說情況沒怎麼樣,跟以前一樣。」
「這次軍演與96台海危機不同」
雖然有些台灣人說,這種冷靜的氛圍來自於台灣人幾十年來生活在中國威脅之下的經歷,但也有台灣人向德國之聲表示,這次的軍演與1996年的台海危機相比,感覺上仍略有不同。
在台灣中研院工作的歷史學者Albert Wu告訴德國之聲:「我依稀記得1996年李登輝總統出訪康乃爾大學後,台灣所收到來自中國的威脅,包含當時新聞中報導的中國軍事演習。那種恐懼感導致我有一些童年玩伴的家庭後來都移民到國外。」
但他也表示,目前台灣面臨的的情況,感覺上確實與當時有些不同。他說:「可能我年紀稍長了,所以對中國的劍拔弩張更加適應了。在佩洛西出訪台灣和中國隨後舉行的軍演期間,我們都緊盯著推特上的動態,但在盯著這些動態時,很難不想像中國入侵的畫面。但一旦我不使用推特,不再看新聞,我就感覺好多了。我看到許多台灣人仍持續做早操,去雜貨店,參加學術講座,過著他們的日常生活。」
Albert也說,他對台灣政府處理中國軍演的方法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政府與公眾溝通的策略。他說:「我認為烏克蘭戰爭所表明的是,當代戰爭與實際軍事能力一樣,都與訊息和凝聚公眾情緒有關。」
他指出,台灣總統蔡英文在台灣最受歡迎的社交通訊平台LINE上的活躍程度,是他認為台灣政府在中國軍演期間能有效與公眾溝通的關鍵。Albert指出:「她帳號所發佈的訊息,一直是平靜和令人放心的。另一方面,台灣國防部的推特賬戶一直發佈事實性訊息。我認為這種類型的透明度對未來會是個好預兆。」
是否該做好離台的打算?
雖然許多台灣人強調,他們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目前並不過分擔心,但有些台灣人也說中國在台灣周圍進行的軍演改變了他們對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的看法。從事行銷工作的Andrea Yang告訴德國之聲:「以前我不相信中共會武力犯台,但我現在會擔心下一代的未來在哪裡。我覺得中共的動作似乎也沒有那麼忌憚美國。」
當被問到是否考慮移民別國時,Andrea說,因為事發突然,她目前毫無頭緒,但若未來有機會的話,她會「頭也不回」。她與多位受訪的台灣人都向德國之聲表示,如果與台灣關係友好的國家開始疏散他們的公民,這將對台灣人民的士氣產生更大的影響。
然而,並非所有台灣居民都在考慮應急計劃。去年和家人一起搬到台北的台裔美籍學者和作家郭怡慧表示,她的家人還沒有考慮應急措施。她說:「我想我不敢這樣做,因為我不想成為一個離開台灣的人。我想成為一個留下來的人,我想做一個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的人。我與先生在台灣都有年老的家人,還有我們的兩歲女兒,所以我很難讓想像離開台灣。」
郭怡慧補充道,有選擇離開台灣的權利是一種「特權」,而像她這樣持有美國護照的人,便是有能力有這種特權的人。她告訴德國之聲:「我不斷意識到這種權力的差距,為此,我盡力遵從當地人的態度。如果他們不恐慌,我也不恐慌。」
隨著中國延長軍事演習,大多數台灣人認為,重要的是他們要專注在維持日常生活。Albert Wu說:「除了繼續日常生活,還能做什麼?我們能做的不多,除了保持訊息暢通,開始做最壞的打算外,同時我們也要保持冷靜。」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