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新絲綢之路
2015年1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新的絲綢之路以中國東部的浙江義烏為起點。自11月以來,貨運列車途經13000公里,橫跨兩個大洲,穿過7個國家,抵達西班牙馬德里。這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貨運鐵路的一部分。在德國杜伊斯堡與中國之間每周已有四次貨運列車往返,途經波蘭、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自2013年起,提出新絲綢之路的政策。"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將其作為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對中國而言,關鍵是貿易、漫長海運路線的替代運輸路線,以及能源和市場。在2014年11月的亞太峰會上,中國出資400億元人民幣設立"絲路基金"。在中亞,中國的投資已有相當長的時間。
新疆大學的孫慧(音譯)表示:"可能前期我們與中亞的合作主要是油氣資源和管道,如今主要是基礎設施、電信和交通。這體現出中國的睦鄰友好政策。中國不是資源的掠奪者,而是共同的建設開發者、合作者。"
儘管如此,中國的經濟擴張仍引起憂慮。中國追求的目標,外界並不瞭解:是建立面積廣闊的歐亞自由貿易區,還是開發新的市場並取得主導權?不過,亞洲開發銀行的康拉德(Jurgen Conrad)認為,新絲綢之路將不單使中國受益。
"我認為,不應當從一開始就把這一提議和經濟合作看作'零和游戲':一方受益,一方受損。各方都可以從中受益,因此,中國、俄羅斯等許多沿線國家積極參與。如果開放邊界、實現相互貿易與投資,可以使各國的生活水準得到提升。"
不過,這還需要時間。要建立"新絲綢之路",必須克服不少官僚主義的障礙,比如海關手續、貨運單據等。儘管如此,中國仍堅持擴建這一連接東西的路線,--也是出於自身利益。中國西北的新疆仍十分貧窮,北京希望貿易與發展能使該地區的民眾得到安撫。
在古老的綠洲之城喀什,靠近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邊界,經濟的繁榮還沒有到來。傳統的市場上冷冷清清,為跨境貿易新建的市場還空空如也。但中國有宏偉的計劃,考慮修建從喀什到伊斯蘭堡、直至巴基斯坦深水港瓜達爾的鐵路線。瀕臨阿拉伯海的瓜達爾港由一家中國國有企業營運。因為除陸地絲綢之路之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還提出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港口與斯里蘭卡、東非和地中海港口連接起來。這還只是遠景。不過,中國已經在斯里蘭卡港口投資數百萬資金,在希臘,中國也投資彼得雷斯港--北京稱之為"中國通往歐洲的門戶"。
批評者認為,這樣的項目證明,"新絲綢之路"背後隱藏著中國對大國地位的追求。其他人則更為謹慎,他們說,在一個全球化的世界裡,中國除了面向世界之外,也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