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未來GDP是否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2011年3月5日

2011年3月5日,中國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幾年來,溫家寶作為國務院總理在人大會議所做政府工作報告是最重要的議程,此次也不例外。報告涉及宏觀經濟方面:下一個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7%左右,GDP定調放緩,是否釋放出不一樣的訊號?

https://p.dw.com/p/10Tv6
資料圖片:中國"兩會"正在進行中圖片來源: AP

德國之聲曾於3月4日邀請政治社會學家、香港科技大學社會學部教授丁學良對中國"兩會"是否會涉及政改等問題作出預測,他當時認為"兩會"將繼續迴避政改,但會在引發諸多社會矛盾的民生問題,甚至在反腐方面作出一些表現。當溫家寶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出台之際,對比其中內容,專家預測基本得到印證。

其中在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下一個五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7%左右。與以往不斷增長的GDP目標相比,此目標定調放緩,成為報告中的一個亮點,德國之聲分別邀請了中國經濟學家進行解讀。

GDP發展應該重視品質

德國之聲採訪了中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茅於軾,對於溫家寶所作報告中GDP放緩的目標,他並沒有表達過分樂觀,他直接分析國家的GDP應該要重視品質:"過去中國政府只注重GDP數量,而不注重GDP還有個品質問題,而中國大多數經濟學家也不注重這個問題。其實同樣的財富創造、同樣的GDP,有不同的品質。"

"第一個品質就是財富如何分配,是不是分配給低收入者更多一點?如果是這樣就是一個好的GDP,是一個品質高的GDP,因為效率和公平是有矛盾的,要追求公平必須放棄一些效率。也就是少生產一點GDP,但分配更加公平一些,這是最重要的;其次還有失業的問題,中國GDP高增長但並沒有改善就業狀況,和美國相比,美國不考慮GDP如何,他只考慮就業怎麼樣,可中國就業情況連指標都沒有, 我們只有GDP指標,我們只有登記失業率,那完全是假的,所以中國的GDP不能幫助老百姓就業、不能解決失業的問題,這也是一GDP品質不好的方面。還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有沒有經濟泡沫,中國大中城市房價非常高,這些都是虛的,但也算在GDP部分;再比如破壞了環境搞發展,將來子孫後代就要還債,去治理這些破壞掉的環境;這也是品質不好的GDP;另外就是通貨膨脹,好的GDP是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中國的GDP有好多品質問題,現在溫家寶提出降低GDP,其實必須要在品質上有所改善,如果沒有品質改善降低GDP也無必要。我們經濟學家看問題和執政者有所不同,他們考慮的問題可能不僅僅是從GDP的數量、品質,更多的考慮社會、政治等方面,但用經濟學術語來講,片面追求GDP是沒有好處的。"

任何人都無法對中國經濟體轉型抱寬松樂觀的態度

中國知名的財經評論員葉檀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認為報告中將GDP在未來五年定為7%的增長,釋放了一個明確的訊號:"中國經濟要在轉型當中,不再以GDP發展為唯一的需求,而以GDP背後的經濟品質經濟結構調整、成本核算為主要依據,如果未來這種轉型、品質可以上去、成本降低,那麼這個目標是可以接受的。"

但葉檀同時也認為:"因為這種轉型是任何一個中國經濟體,出口和投資主導已經將近十年了,一下子要轉型也不是說轉就轉,任何人都無法對這麼大一個經濟體轉型抱寬松樂觀的態度。中國今年全年甚至是未來幾年的主要目標是促內需、調結構,但出口還在不斷上升,通膨造成價格的影響都給中國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政令已經不能出中南海

關於政府工作報告中宏觀經濟方面的調整,在政治變革沒有推進的情況下,是否會有成效,德國之聲採訪了中國政改研究的學者陳永苗,他不認為這些報告中的政策和改革能夠最終實現:"共產黨對中國政治矛盾的判斷、分析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他們遠遠做不到,他們習慣說一套做一套,這個兩會是在胡錦濤加強社會管理的背景下召開的,中國本身公共輿論、社會政策,對現行的體制性危機沒有任何作用了, 兩會的焦點轉向民生,但迴避政改,表明他本身沒有任何體制性變化弊端改革的任何可能性。所以他們提出的這些經濟上的目標也很難實現;而且他們現在說的再好,除了中國媒體還在歌頌,老百姓其實已經不願意相信了,在新浪微博上,很多普通網民對這樣的報告冷潮熱諷,很多百姓已經對政府的這些民生改革表示絕望了,中國政府在結構性調整方面,不僅是往民生方向,還有民權方向,甚至是往民主方向的調整,沒有任何有效的作用,政令已經不能出中南海。"

作者:吳雨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