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歐洲太陽能行業蕭條的罪魁禍首?
2012年9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熱潮有些類似於幾十年來的石油熱。但是現在,人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樂觀情緒已經消失。僅在德國,就有幾家大型太陽能公司破產。如曾經領先世界市場的光伏巨頭Solon和Q-Cells公司。其中一個原因是德國政府再次降低對太陽能發電的補貼以及需求下降。但是沃爾索(WIRSOL)太陽能公司董事會成員斯特凡‧瑞爾(Stefan Riel)認為公司本身經營不善也是原因之一。他說:"我確實為我們這個行業所丟失的每一個工作崗位感到痛心。只不過我自己很清楚,德國不是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地。這是一種可以在任何地方製造的產品。遺憾的是德國的公司錯過了將其生產國際化的機會。"
來自中國的最大競爭
沃爾索(WIRSOL)太陽能公司是很早就在中國投資的為數不多的歐洲公司之一。因為它及時地意識到歐洲企業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最大競爭。 2011年中國公司向歐洲銷售了價值210億歐元的太陽能電池板。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教授成思危說:"歐洲的產品在價格上失去競爭力。歐洲企業只能提供較高品質的產品。世界市場上有很多品質過硬的歐洲產品,但是太陽能電池卻不在這些產品之列。那裡的太陽能電池與我們的產品技術差異不是很大。"
然而,歐洲公司則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中國公司的產品之所以定價很低是因為獲得國家補貼。正是因為能夠獲得貼息貸款,因此中國公司還能夠將部分產品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外銷。因此,歐盟開始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展開反傾銷調查,理由是維護太陽能設備在世界市場的公平競爭。最後的結局可能是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實行懲罰性關稅。聯合國環境署前署長特普費爾(Klaus Töpfer)不相信實行貿易保護主義能夠解決德國太陽能產業蕭條的問題。他說:"在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方面,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因為我們的成本結構不是那麼有利。謹慎地說,在中國太陽能產業肯定受到大力資助,因而也引起爭議,有些人甚至認為已經開始一場貿易戰。我認為出現這種局面不好。我們有很好的機會解決這些問題,並因此獲得商機。"
德國反對懲罰性關稅
特普費爾不主張實行懲罰性關稅,而是要求歐洲的可再生能源行業集中精力促使產品的技術含量更上一層樓, 如電網的控制系統,大型太陽能發電廠的規劃等。目前歐盟必須在9個月內做出決定,是否建議各成員國對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徵收反傾銷關稅。如果實施反傾銷關稅,必須獲得多數成員國的同意。德國政府已經表示反對,並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作者:Mathias Bölinger 編譯:李京慧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