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噴嚏 德國要感冒?
2019年1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以生產高品質汽車及資本商品聞名,也是少數成功將產品大量外銷中國市場的西方經濟體。但德國商業銀行(Comerzbank)首席經濟學家克萊默(Jörg Krämer)警告,中國就如同一杯高風險的"有毒雞尾酒",其國企的高負債以及中美一觸即發的貿易戰,透露出中國經濟冷卻的危險訊號。
中國市場對德國汽車及工業產品的需求是德國經濟擴張的重要關鍵。而德國產品也在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中被使用,推動增長,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中國2018年的經濟增速6.6%,為1990年以來最低。世界銀行及經濟專家還估計,中國2019年的經濟增速將降至6.5%或更低。
中國正努力應對美國對其商品開征關稅的影響,而據國際金融協會的訊息,中國的負債高達GDP的300%。北京放鬆了貨幣政策並降低中小企業的賦稅,但在其它領域未進行減稅。
中國引發的震蕩
除了歐洲市場外,中國目前仍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但2018年德國對中國的商品出口量下滑37%。此前一年,中德雙邊貿易總量達1870億歐元。
德國工商大會(DIHK)估計,德國有約90萬的工作崗位與中國出口業務相關。然而自去年11月起,德國對華出口驟降。
德國ING-Diba銀行首席宏觀經濟師佈雷斯基(Carsten Brzeski)對德國之聲表示:"面對中國經濟放緩,德國理所當然應感到擔憂,雖然目前仍難以確定其下行程度有多劇烈。"
"中國的經濟放緩,尤其是在受國內需求的推動下,毋庸置疑會對德國經濟造成影響。" 佈雷斯基如是分析。"這場糾紛在全球構成極大的不確定性,德國出口業此前的優勢-例如在生意上的地域多元化-已經無法抵消一兩個貿易夥伴引發的問題。"
據聯邦統計局(Destatis)數據,德國的經濟增速正在放緩,2017年德國GDP為2.2%,但2018年時則降至1.5%。
部分人認為,德國經濟疲軟可能是世界經濟周期在經歷多年增長後,即將出現轉變的預兆。而與此同時,中國正提升其價值鏈地位,在創新方面發展速度更勝於德國企業。
倫敦城市大學商業學教授柯林斯(David Collins)認為,中國通過改革刺激經濟的種種舉措,包括可能加大支持國有企業和基建,將會對德國的商品出口造成打擊。"這些措施的目標是促進內需,對德國出口商不會有太多助益,"他對德國之聲如是說。此外,美中貿易糾紛可能促使德國"提高中國商品進口量,以分散美國高關稅帶來的成本",這雖有利於德國消費者,但加大對德國本土企業的壓力。
德國必須尋找出路
德國工商大會的特萊爾(Volker Treier)對德國之聲表示:"德國企業在華生意的前景變得晦暗。"
鑑於出口減弱,德國政府希望由國內需求帶動增長,這是德國在戰後憑借出口創造"經濟奇跡"後,一次重要的戰略轉型。
部分德國工業界人士希望能針對中國市場制定更有效的戰略。影響力甚廣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上周要求歐盟制定更強勢的對華政策,並呼籲企業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
德國經濟部對BDI的提議表示歡迎,但認為必須通過協商對話解決與中方的分歧。聯邦財政部長朔爾茨(Olaf Scholz)指出,德國希望企業能更順利地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銀行及保險業。他也期望德國能成為中國和人民幣主導的金融產品在歐洲的中心。柏林還希望能借英國脫歐之機,將銀行業據點由倫敦轉移至法蘭克福。
但另一方面,柏林剛剛同意制定更嚴格的規範,審查及阻擋非歐洲人購買德國企業股份,以抵禦中國投資者在戰略領域的收購。
與此同時,德國總理梅克爾有意通過對話解決德中之間的分歧。
去年11月,德國安聯集團在上海設立了首個外資保險控股公司。但大眾汽車發展電動車的投資計劃則面臨挑戰。全球汽車製造商計劃將對電動汽車技術的投資增加到3000億美元,而近半數的資金瞄準的是中國市場。大眾董事會主席蒂斯(Herbert Diess)表示:"中國市場將決定大眾汽車的未來。"
受波及的汽車業
美中貿易糾紛迄今從兩方面波及德國汽車業及其它產業:中國需求的減少以及美國可能對進口商品開征高額關稅。
德國汽車業因為中國對商品需求的減少而受到衝擊,2017年的新車銷售量是近30年來首次下滑。
寶馬及賓士等豪車製造商並不受影響,在中國的銷量持續增加。但量產車的大眾集團在銷售上面臨挫折。
巴伐利亞州銀行的經濟學家基帕爾(Stefan Kipar)在接受德國之聲訪問時表示:"對德國汽車製造業而言,中國因其市場規模以及依舊豐厚的利潤,仍是最重要的外國市場。"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表示,德國汽車業目前在美國擁有四個大型汽車工廠並僱用11.8萬員工,去年德國車商從美國向中國輸出9.5萬輛小型車。向大眾汽車供貨的德國汽車零件制造商大陸集團(Continental AG)以及其它汽車公司紛紛表示,過去數月裡,來自汽車製造商的訂單數量下滑,部分原因是中國市場的銷售量萎縮。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的媒體公關經理阿爾利希(Dörte Ahlrichs)對德國之聲表示:"儘管銷售放緩,對德國汽車業不會造成劇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