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式」共享單車能在德國暢行嗎?

葉宣
2018年4月2日

共享單車經濟的大潮前兩年席捲中國大陸之後,現在逐步試圖打開歐洲市場的大門。在德國,有樁點的共享單車服務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如今來自亞洲的競爭者也開始涉足。

https://p.dw.com/p/2v8km
China Peking Rückkehr der Fahrräder in Chinas Metropolen
共享單車亂象中國人已習以為常圖片來源: DW

(德國之聲中文網)去年夏天,慕尼黑市中心的許多地方突然出現了大批橙黃色自行車,它們彷彿一夜之間從天而降,從此散佈在市區的街道廣場,而且經常凌亂地停放在一些不該停車的地方。這些共享單車屬於一家名叫Obike的初創公司,這家成立於2017年的新加坡公司在慕尼黑共投放了近6800輛單車。

拜拜,慕尼黑

不過現在,大部分小黃車又將從慕尼黑街頭消失。Obike於3月底宣佈,將把6000輛單車收集起來,撤出慕尼黑。該公司表示,這樣做主要是出於經濟考慮。過去數月,特別是冬季,很多共享單車遭到故意損壞,如果維持目前的營運方式,維修成本過高。

同時,許多市民對"小黃車"怨言頗多,因為它們佔用了人行道等公共空間,停得亂七八糟,有礙市容,又無人管理。除了遭故意破壞,有的單車還被扔進河裡、掛到樹上。此外一些使用者也對單車的品質不滿意,感覺對歐洲人來說車型嫌太小,而且只能在低速檔行駛,大大影響用戶體驗。

慕尼黑市政府規劃部門專門負責自行車交通的官員保爾(Florian Paul)對《南德意志報》表示,"收拾"單車的決定是個好消息,終於可以結束成千輛破損單車"潦倒"街頭的局面了。他認為,Obike這種大批投放後就無人維護的粗放經營方式是不可取的,縮小規模、改善服務或許能贏回部分顧客。

然而,一開始靠"砸錢"搶佔市場份額、進而大規模融資的經營模式卻是亞洲、特別是中國共享單車產業的成功之道。這樣的路子在歐洲是否行得通,看來值得打個問號。至少一些德國城市已經在考慮如何嚴格規範這個行業的發展。

China Shenzhen Rückkehr der Fahrräder in Chinas Metropolen
亞洲製造的共享單車一般採用全橡膠輪胎圖片來源: DW

市政府設定條條框框

保爾還指出,其實慕尼黑還需要更多的共享單車。根據有關城市交通研究,人口150萬的慕尼黑市需要3萬到4.5萬輛共享單車,但在Obike撤出其大部分單車後,只剩下約6000輛。其中包括德國鐵路的1200輛。此外,慕尼黑公共運輸公司計劃將其共享單車數量從目前的1200輛提高到3200輛。上述本土共享單車系統都設有固定的取還站點。

Obike表示,從慕尼黑收集起來的單車將被運往其它城市。目前該公司還在柏林、法蘭克福、漢諾威等德國城市提供其共享單車。來自中國的摩拜單車(Mobike)也已進入柏林的共享單車市場。2018年春季,這兩家企業計劃同時在德國西部的科隆開始營運,共投放4500輛單車。

科隆市去年與8家共享單車公司進行了談判,其中摩拜和Obike兩家最後同意接受市政府提出的各種附加條件。包括營運商要保證所有單車可隨時使用;不得影響交通;方圓100米範圍內沿街停放單車不得超過5輛;有關亂停車的投訴必須在24小時內解決;此外市區內還有一些地區完全禁止共享單車停放。這些限制條件是在吸取了其它城市的經驗教訓後制定的。

與中國的情況不同,德國大城市裡的共享單車服務,對很大一部分當地居民並不具有太大吸引力。歐洲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一般比較發達便捷,希望一部分人因為有共享單車而放棄乘地鐵並不現實。而且很多用戶反映,亞洲製造的共享單車的構造不適於長距離使用,Obike公司也承認這一點,稱之為跨越"市內最後一站"的解決方式,這就讓用戶的選擇大打折扣。

再者,德國的單車一族,一般都擁有自己的自行車,選擇這一出行方式,主要並不是圖方便,而是出於環保或運動健身的考慮。對於短期來旅遊或工作的人,租用單車才是個不錯的選項。此外在很多人看來,堆置在街頭的大量單車,即便不考慮風吹雨淋、人為破壞造成的無謂損耗,僅其製造這一環節就意味著耗費大量資源,根本談不上有利於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