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是競爭者」
2012年4月23日《世界報》4月22日報導說,"中國第一次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展覽會的夥伴國,不再僅僅是作為產品購買者,而是已經成為競爭者以及解決未來大問題的技術提供者。……"
該報引述巴斯夫公司亞洲地區執行董事會主席馬丁‧布魯德米勒(Martin Brudermüller)的話說:"今後幾年會有來自中國的創新大潮,""未來的創新也會從東方到達西方。"
報導指出:"(在這番樂觀預測的同時)也伴隨著一些不快,西方對中國的在專利侵權和所謂的工業間諜方面的抱怨,早就讓雙邊關係蒙上陰影。
"對於'稀土'這個用於許多高技術產品的原料,北京的出口限制政策在西方引起擔憂和憤怒。也許著眼於這個經驗,(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主席)黑塞(Hannes Hesse)稱,夥伴國中國在漢諾威博覽會上的強大體現讓'大家都很感興趣。'"
"這位德國機器設備製造業的最高代表強調,德國行業認為,中國'會在這裡展示其尖端技術產品,這個比較還是很激動人心的。'"
"人民幣還遠非主導貨幣"
《經濟周刊》4月22日認為,人民幣作為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不久前還是不可想像的,中國的金融市場被視作世界上控制最嚴格的金融市場。這個崛起的超級大國的貨幣依然還不能自由兌換,儘管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擁有3.2兆美元的全球最大外匯儲備。可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圍牆不再嚴實,北京政府想要擺脫對美元的依賴,為此推動本國貨幣的國際化。"
該刊認為,"但是,人民幣取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可能不會如此之快。主要有兩個原因決定,中國的貨幣開始只能在二流貨幣如歐元、瑞士法郎、英鎊和日元中獲得一席之地,自由化的資本流通迄今還是一個單行道,從中國流走的人民幣明顯多於流入。去年用人民幣結算的國際商品流通超過90%是中國進口商用人民幣支付的外國商品,而不是反過來。
"這卻增強了對人民幣增值的壓力,原本是北京為了有利於自己的出口經濟所要防止的。中國企業迄今對在外國購買的商品支付美元,其實抑制了人民幣的增值壓力。為了保持人民幣疲軟,中國的央行現在必須提高美元儲備,以至於小心開放資本流通只會將這個國家更緊密地與美元栓在一起。"
文章認為:"在人民幣成為美元之外的真正選擇之前,中國最終必須認真對待許多專家早就提醒的金融市場改革。銀行必須足夠資本化,這個國家需要流動性債券市場,當局必須允許外國投資人--比如大的基金,向中國投資,所有這一切都是迄今尚未完成的前提。主要是與政界關係密切的國營企業家,在阻止金融市場的必要改革。出口大公司的老闆們對人民幣加快貶值速度進行抵制。領導原材料和基礎設施大公司的黨的幹部們,不想放棄國家銀行的低息貸款,這是小儲戶以最低存款利息形式付出的犧牲。
"最近幾個月表明,中國總是陷入舊的條件反射:不等出口疲軟、經濟增長下降,領導人就逐步抑制貨幣增值。"
摘編:林泉
責編:洪沙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