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媒體市場還是雞肋一塊?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br>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3月3日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市場的向國外開放已經蔓延到了敏感的媒體領域。有人認為,中國傳媒市場將是暴利行業的末班車,再不跳上去就晚了。然而,早先跳上中國班車的一些德國媒體發現,車上還不是想像的滿地黃金,而是若干「雞肋」。

https://p.dw.com/p/4j6Z
中國報業市場硝煙彌漫,國外媒體霧裡看花圖片來源: AP

2月27日,在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傳媒業未來市場研討會」,以中國為關注焦點,吸引了德中各大媒體冒雪前來。光從標題看,洋人的「司馬昭之心」顯而易見。

世界就那麼大,風水輪流轉,在全球經濟一派低迷時,中國進入了世界貿易組織,而國內生產總額的增長率又持續穩定在百分之八以上,還有13億的消費人群,西方不亮,東方的曙光自然就格外耀目了。

然而,萬事起頭難,要想在中國媒體市場率先插上德國的三色旗,也不是那麼簡單。德國RTL電視台亞太地區負責人彼得先生一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表情,「和日本相比,中國並不是我們真正的財神爺,我們的節目價格老是被中國人壓得低低的。要知道,在日本賣一個節目的利潤,在中國只有賣掉十個才能夠相提並論。」

「錢難賺,苦難吃。那德國人又何必削了腦袋,去鑽中國的牛角尖?」

「非也,」彼得先生搖頭說,「因為經濟不景氣,近年我們在韓國等地區的銷售是一年不如一年,與之相比,中國市場算牛氣的了。雖然眼下中國媒體市場準入度有限,在那裡只能撈些個蠅頭小利,但誰又敢說,幾年以內它不會後發制人呢?」

貝塔電影公司亞太區負責人何女士的笑容則明顯燦爛很多,因為在有限的中德媒體市場交流中一個重要的范疇就是電影產品。據她介紹,作為德國最大的影業公司,他們的電影還是頗受中國人青睞的。比如家喻戶曉的「英俊少年」,「茜茜公主」,「直升機特警」等,可惜的是該公司的品牌效應卻沒有在中國老百姓中得到相應的認知。另外,由於東西方風俗文化的差異,不少德國的電影會因為一些限制級鏡頭慘遭「槍斃」,而被阻攔在國門之外。

作為這次活動的倡導方,德國Spin電視公司(Sepcial interest GmbH)雖然早在2002年就開始和中國錦繡年華廣告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但是其中國項目部經理馬庫斯.布魯姆先生口氣仍然十分保守。「合作主要集中在汽車,烹飪,文化這麼幾塊德國的優勢領域,在中國的銷售範圍仍然是有限的,更多時候是為了滿足德國客戶對於中國的需要,由我們在中國的合作夥伴製作好節目,銷給德國各電視台。

「那貴公司倡導今天這個研究中國市場的研討會的目的是?」

「我們看好中國的發展,想要更多地瞭解中國這個市場,所以我們給同業人士提供這樣一個訊息交流的平台。也算是一個前期準備吧,如果等到某一天業務發展起來的時候再去擠佔市場份額就晚了。」

看來,即使中國市場現在只是塊雞肋,德國人也認了。可是和中國的傳媒業人士談談,你會發現,它更像一隻「糖公雞」。

誠然,德國媒體正對未來的中國市場雄心勃勃,可是當天,由錦繡年華旗下的西五街影片(CSSpin TV)公司製作的來自中國的宣傳片卻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該公司的總經理馬先生高興的表示,他們本來製作了好幾段關於中國的宣傳片,想要留作自用。誰知研討會還沒開始,卻被某些德方傳媒同行「搶走」,要在自己的報告時段裡面秀給人看。這說明,中國出來的產品還真是找準了他們的口味。錦繡年華公司的執行董事吳先生一語道出關鍵:他們所看到的,是世界這個大市場。

來自北京電視台的關先生在題為「未來之路」的報告裡,表達了該電視台走向世界,與國際同行發展合作的願望。他認為,歐洲媒體行業已經很成熟,其運作模式和管理方法都有不少可借鑑之處。在國內,傳統的電視台往往是大而全,集中了從節目製作到後勤工作的一切部門。而國外的電視傳媒行業,分工卻更為具體明確,它的一應需要都有不同的專業公司量身定造,加以滿足。這樣就減少了重複勞動和資源浪費。當然,也提高了效率。而2008年北京的奧運會對中國媒體而言,將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機會。

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資源無國界,品牌無國界,市場更是沒有國界。和外國企業合作的公司不再是過去的洋買辦,也不能把某一方狹隘地看作單方面的贏家,就像今天的研討會上所說,大家各取所需,追求的是雙贏。

(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