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中國人對德國的胃口大著呢

2016年11月27日

2002年,當破產的飛機製造商Dornier(中文譯名「多尼爾」或「道尼爾」) 被中國德隆控股投資公司收購時,曾引起轟動。其實,那不過是序幕。從那以來,中國人表現出越來越大的胃口。

https://p.dw.com/p/2T1H7
China Shanghai Kuka wird vom chinesischen Midea Konzern übernommen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Zhang Jinqiao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2002年Dornier被中資收購事件發生前,中德之間的直接投資都是單行道,方向是反的:德國企業與中方夥伴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替世界市場生產。這條單行道現在到頭了。

不過,首批中國投資者既乏經驗也缺資金。這可以解釋何以中方熱衷於收購那些破產公司。國際著名會計事務所-普華永道(PwC)合夥人王煒相信,這一點影響了中資收購的前期效果。這位在德中國投資者的顧問在一份新的研究報告中寫道,"不成功的比例約達30%,可謂相當高"。Dornier和德隆的婚姻以所有參與方的破產而告終。王煒認為,這個早期階段延續到2010年。

Wang Wei, China-Direktor von KPMG
普華永道合夥人王煒圖片來源: DW/Zhang D.

不過,即使是這個階段也有成功的投資。瓦德裡希科堡(Waldrich Coburg)公司便是一個好例子。這個位於弗蘭克的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銑床製造商在2005年被北京第一機床公司併購後大放異彩,產量翻番,雇員人數從500增至800。

前期之後是成熟期

中國專家王煒稱,2010到2015年是成熟期,2010年標誌著拐點。他指出,迅猛增長的中國企業眼光移向德國技術和歐洲市場;而德國企業此時正意識到,若無一個財力強大的夥伴,無法再渡過2009年這樣的危機。王煒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需求之間的這一交互作用便帶來這樣的結果:在危機後的2010/11年,中資收購德國企業行為一舉達到20個,其中6個超過1億歐元界線。至2015年底,中資收購行為達到150個。

Chinesen gehen auf Einkaufstour in Deutschland
2012年濰柴動力收購了Kion四分之一的股份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現在,中國公司不再聚焦於財力不足的企業,而是健康的中小企業,其中不乏Putzmeister(有中文譯名"普茨邁斯特") Kiekert 或 Kion(有中文譯名"凱傲")等世界市場上的佼佼者。雇員中有人擔心,隨著中資進入,亞洲工作條件也會在德國實施,被證明完全缺乏根據。2014年,接近工會的漢斯-伯克勒基金會(Hans-Böckler-Stiftung)詳細調查分析了3家歷史悠久的企業被中資收購後的發展情況,得出結論:勞資合同都得到遵守,而且,3家企業都創造了新就業機會。根據該研究報告,在這段時間裡,有5家企業被收購後仍未能避免完全破產的命運,在總數150個併購行為中佔3%。

新動力、新趨勢

2016年將作為中資收購行為首次單筆突破10億歐元的一年而載入史冊。其中一個涉及機器人生產商庫卡(Kuka)。這一收購事件在德國境內引發激烈爭議。又有人詬病,德國尖端技術正在被中國收購一空。

其實,用數字就可以打消人們的這一害怕情緒。根據德國聯邦銀行提供的數據,2014年,中資收購總額16億歐元,佔外國在德投資總數的0.4%;與此同時,德國企業在華投資總額約達600億歐元。

換言之:中國人的胃口還遠未達到飽和的程度。專家王煒確信,中國人的關注範圍已經擴大。到目前為止,機器製造、汽車配件商和電子企業一直受中國投資人的青睞,而現在,他們的關注目光逐漸移向了德國的高技術行業、醫療健康業和消費產業。2015年,德國銀行Hauck&Aufhäuser甚至也被中國人全資併購。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