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新聯盟反對西方?
2012年2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南德意志報》2月7日評論說,"俄國人和中國人負有罪責,他們在安理會通過行使否決權,允許敘利亞總統阿薩德不受懲罰地向反對派開槍。莫斯科和北京的同心協力令人憎惡,它們要以此來保護自己在敘利亞的利益。
"但是,這兩個國家的戰略路線遠遠超出大馬士革的宮殿之外。其不道德的雙重否決有損於這兩個反西方大國的聲譽,無論在中東還是世界其它地區。所以,戰略上的間接損害甚於短期成功。
"因此俄國人和中國人現在在走第二步,他們要在大馬士革和平策劃有控制地政權更迭,無需外國干預。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j Lawrow)帶著俄羅斯總統的訊息飛往大馬士革,也帶著情報頭目。"
評論斷言:"如果俄羅斯和中國的外交官得以成功,就會卓有成效地保護自己在敘利亞的利益。但是,他們尤其會證明,除了西方世界自阿拉伯之春以來常常片面的行動之外,中東還有其它的選擇,即外交、熟知當地國以及清醒的現實主義。"
"俄羅斯不是中國的合適夥伴"
《新蘇黎世報》2月7日評論認為,"對於俄羅斯自鳴得意的大國政治,激烈的批評也捎帶指向中國。北京也動用了否決權,似乎是追隨莫斯科。已有聲音在歡呼,稱之為一個新聯盟的開端。"
針對中國政府及官媒的自我辯解,該報認為,"北京領導人拒絕強迫的政權更迭,他們最後將所有的'阿拉伯之春'事件都理解為這樣的政權更迭,這種原則上的拒絕與'反對將一國的內政看作聯合國的任務'的想法交織在一起。北京以為,只要堅持這個原則,就會更容易抵制對本國政治鎮壓的外來譴責。
"中國所謂關切敘利亞的內政狀況,本來就不過是次要原因。在政權更迭和干涉內政方面,緊鑼密鼓中產生了為西方、尤其是美國設限的可能性。美國針對伊朗的作為,還有它在太平洋的野心激起(北京)不滿。《人民日報》分號、常常帶有民族主義腔調的《環球時報》寫道:'西方的侵略在逼迫其實態度溫和的中國,中國必須經常發出聲音。'"
《新蘇黎世報》分析說,"最近,美、俄不和又激烈起來,加上美國的亞太戰略,導致中國觀察家在世界政治中將中俄聯盟作為選擇。北京在敘利亞問題上追隨莫斯科,增強了這種看法。儘管如此,超越陳詞濫調的親近是不太可能的。俄羅斯不是中國的合適夥伴。不僅缺乏信任,這也是歷史使然。在雙方共同發起的上海合作組織中,俄羅斯謀求掌控中亞國家時,雙方的共同之處也就告終。在北京看來,俄羅斯在喬治亞战爭中也公然違背了不干涉內政的準則。對於俄羅斯,中國常常因為蘇聯的垮台有惻隱之心。偶或追隨俄羅斯實現自己的利益,倒也無妨。但是,中國的共產黨人絕不將自己視作俄羅斯的小夥伴。"
編譯:林泉
責編:石濤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