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動損失更高」
2013年11月15日德國之聲:2006年英國國民經濟學家斯特恩爵士(Sir Nicholas Stern)首次計算了如果不採取行動抑制氣候變化將產生的費用。這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全世界都感到震驚。但此後並沒有帶來多大改觀。現在新一輪氣候變化會議正在華沙召開,核心問題仍然是如何開始行動。人們很擔心,結果又是沒有任何行動。您現在又計算了一次氣候變化將帶來的成本,得出了怎樣的結果?
魯德勒:國際氣候政策目前的形勢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自相矛盾"來形容。一方面我們有一個長期的氣候保護目標,國際社會也就此達成了一致,即把地球平均氣溫的升高幅度(與工業化時代之前相比)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而另一方面,要求各個簽約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指標卻不夠嚴格,不足以引導全球實現控制升溫2攝氏度的目標。
如果今後的氣候保護政策仍然像目前這樣,那地球的平均氣溫將在本世紀內升高至少3到4攝氏度。如果我們還認真對待這兩攝氏度的控溫目標,那麼其成本將取決於國際社會能不能通過一個對所有簽約國具有約束力的規定具體減排目標的氣候協定。我們通過一個能源經濟-氣候計算模式進行了估算,發現如果我們不能在今後5到10年裡達成這樣一個氣候協定,實現上述目標所需的費用就會大幅上升。
德國之聲: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嗎?這個長期目標對於我們個人來說似乎很遙遠。而現實的威脅則能起到警示的效果。往往只有在面對現實威脅的時候,人們才會採取行動。您能告訴我們,即使採取措施,實現氣候保護的成本有多高嗎?
魯德勒:如果我們快速採取行動,氣候保護的成本大概略低於全球經濟產值的2%。如果我們樂觀地相信,一系列相關技術都可以在實踐中得到運用的話,這個數字還是值得信賴的。尤其重要的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沼氣發電。此外還有一些有爭議的技術,比如核能,在德國就有很大爭議;還有二氧化碳的分離和儲存,即將二氧化碳從發電廠排放的廢氣中分離出來,用高壓輸送到地下,並儲存起來,對這一技術也存在爭議。但如果將所有這些不同的技術考慮在內,控制氣溫升高所需的費用將在(經濟產值的)1%到2%之間,前提是我們立即採取行動。如果不馬上採取措施,日後的減排幅度就必須更大,才能實現把地球升溫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而這樣大幅的硬性減排必然帶來成本的大幅上升。
德國之聲:您說短期內行動的成本是2%,否則造成的費用要高昂得多。那有人可能會說:那又怎麼樣呢?反正是要花錢,不如再等幾年,也好為此積累更多資金。
魯德勒:這是很關鍵的一點。我們現在在氣候保護政策上做出的決定,將決定資金在今後一段時間裡如何分配。事實是,要搞氣候保護,一開始就要投入較多資金,但這些資金與根本不去保護可能造成的損失比起來要少得多。而且,潛在的危害和損失是很難用歐元和歐分來計算的。設想一下,如果我們繼續我行我素不計後果,等到地球溫度上升3到4度的時候,世界將變得面目全非。那時產生的損失已經不再是金錢能夠衡量出來的了,還會涉及到例如整個島嶼國家的文化認同,或整個生態系統的生存。我們很難給它們貼上定價的標籤。
採訪:Henrik Böhme 編譯:葉宣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