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經濟走廊」能否抗衡「一帶一路」
2023年9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結束的G20領導人峰會期間,印度、中東和歐洲宣佈展開三方經濟走廊(IMEC,India-Middle East-Europe Economic Corridor)項目。該項目同中國龐大的基建項目"一帶一路"倡議(BRI)形成抗衡之勢,其背景是,對中國政府借基建工程活躍於世界各地,人們的憂慮正在加深。
根據白宮發表的聲明,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歐盟、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就三方經濟走廊項目在新德里簽署了一項原則性協議。
鐵路和海上通道
IMEC是一條橫跨兩大洲的鐵路和航運線路,包括兩條獨立的走廊:東部走廊連接印度與阿拉伯灣;北部走廊連接阿拉伯灣與歐洲。根據歐委會籌備的一份文件,除鐵路線外、IMEC走廊還包括一條輸電纜、一條氫氣管道和一條高速數字網線。
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三(9月13日)在盟情咨文演講中表示,IMEC走廊將"成為迄今為止印度、阿拉伯灣和歐洲之間最直接的連接:有了鐵路連接,印度和歐洲之間的貿易將提速40%。"
美國希望該項目能改善亞洲、阿拉伯海灣和歐洲之間的連接,實現經濟一體化,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白宮在一份相關聲明中說,"我們設想在走廊沿途,推動現有的貿易和製造業,加強糧食安全和供應鏈。我們希望釋放包括私營部門在內的合作夥伴的新投資潛力,創造高品質的就業機會"。
在新德里與會的沙烏地投資大臣法利赫(Khalid bin Abdulaziz Al-Falih)表示,IMEC走廊將"書寫歷史"。法利赫說,"人們都在談論絲綢之路、印度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香料之路,但這條走廊將具更重要意義,因為它涉及新能源、數據、互聯互通、人力資源、航空路線,它將把具有相同想法和相同願景的國家聯合起來"。
印度、中東和歐洲在宣佈這個項目的聲明中將IMEC走廊稱為"一座跨越大陸和文明的綠色數字橋樑"。
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
就目標而言,IMEC走廊同"一帶一路"很相似,都是大型跨國基建項目,但中國的"一帶一路"規模更大。
今年5月在日本舉行的七國集團首腦峰會期間,世界上最富有的七個國家承諾在2027年前共同籌集6000億美元,以抗衡一帶一路倡議,但相關的預算總額迄今尚未公佈。
2013年中國宣佈啟動"一帶一路"倡議,目前已有150多個國家和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合作文件,總共籌集資金近1兆美元,創建了3000多個項目。該項目計劃於2049年完成。
兩個基建項目也有交叉,一些IMEC走廊的簽約國,同時也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員,比如義大利(可能年底前退出一帶一路)、沙烏地以及阿聯酋。有跡象顯示,由於中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其主導的一帶一路項目在放慢速度。
此外,一些國家指責中國只顧獲得戰略影響力,忽視當地需求,也很少顧及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IMEC走廊將全面改變印度?
對IMEC進行評估的印度專家認為,美國和歐洲的決策者受到地緣政治的驅使,同中國主導的全球基建倡議展開競爭,其目的是遏制北京,提昇華盛頓在中東的影響力。
位于新德裡的中國研究所名譽所長阿查裡亞(Alka Acharya)對德國之聲表示,多個一帶一路倡議的反制計劃都已籌劃了多年,它們很難避免中國的戰略挑戰。
阿查裡亞補充說,"缺乏直接通往中亞及其他地區的通道,限制了印度的選擇,因此,現在看來,印度將試圖搭上美國人和其他參與者的便車。"
阿查裡亞還指出,IMEC新聯盟內,並不是所有成員都同一程度的"反華"。她說,中東和西亞的關係十分複雜,根本無法用"支持"和"反對"兩分法進行考量。
不過,她強調,印度將類似項目視為推動本國基建項目的一個機會,因此也會參與其中。
IMEC走廊與"一帶一路"的本質區別
印度前外交官瓦德瓦(Anil Wadhwa)在對兩個項目進行仔細研究後認為,雖然IMEC 被提升到"一帶一路"倡議的高度,但兩者在性質上有本質區別。
他說,一帶一路在性質上是不透明的,資金只來自中國一個國家。而IMEC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它聚焦多方資金集中起來搞基建的可行性,尤其是納入公私合作夥伴關係。
一些人認為,印度將從IMEC走廊項目中獲益匪淺,因為印度處在東南亞與中東和歐洲的貿易交往的中心地帶,這一地位會帶來戰略和經濟優勢。
中國分析與戰略中心(Centre for China Analysis and Strategy)主席拉納德(Jayadeva Ranade)告訴德國之聲,IMEC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它將促進印度、海灣、中東和歐洲之間的快速貨物運輸,並繞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這兩個動蕩不安的國家"。
拉納德認為,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在於快速開始施工和投入營運。他說,IMEC走廊項目將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形成競爭,但成功的概率很大,"許多國家擔心中國的廉價貸款最終會演變成無法償還的債務,因此許多項目停頓下來。"
作者: Murali Krishnan in New Delhi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