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史學家殞落 余英時逝世享年91歲
2021年8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中央研究院5日證實,著名史學家余英時1日晨間於美國寓所睡夢中逝世,並稱余英時是全球極具影響力的史學大師,他深入研究中國思想丶政治與文化史,貫通古今,在當今學界十分罕見。
余英時1930年出生於中國天津,先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擅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知識分子,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方面所作的研究,皆扮演開創性的角色,有「21世紀中國史學之泰斗」之稱。
余英時曾獲得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被譽為「胡適之後最傑出的中國學者」。
余英時生前大力批判中共體制,也曾支持香港「佔中」丶「反送中」以及台灣太陽花等民主運動,不過許多中國媒體仍在第一時間廣泛發布有關余英時逝世的消息。
堅持反共丶聲援民主運動
台灣中研院院士稱,余英時是一名維護自由民主價值的公眾知識份子,「從頭到尾反對中共的政權」。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他曾籌款於《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支持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而更早前,台灣發生「美麗島事件」時,余英時也曾投書《紐約時報》聲援黨外人士。
2014年,余英時談及香港佔領中環運動時表示,中共對付香港普選的另一策略是將它轉化為變相的一黨專政,正是在這種極端不公平的情況下,香港才出現了「公民抗命」丶「佔領中環」的大運動。他也對香港爭取特首普選表示支持。
隔年,余英時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後,赴台北演講時針對香港議題表示,共產黨根本不可能容忍任何可能挑戰它「一黨專政」的反對行動,一旦發生,它勢必要鎮壓到底。
2019年,余英時以錄影方式參加台灣政大舉行的講座時,對香港「反送中」發表評論:「香港現在從中學生到大學生,都是用最強烈的方式反抗共產主義。」
余英時說,香港的環境自由丶不受限制,但中共目前是民族主義先行,強調為打造強大國家,可以付出任何代價,但他認為「這些(香港)學子受人文精神培育長大,是不可能(接受)的。」他接著說,「當然不排除有些與中國共產黨有特殊關係的人,會繼續支持中共政權」。
針對台灣,他當時也提醒,中共最強的從來不是武力,而是無所不在的統戰策略。他當時表示,在面對中共的威脅時,台灣人民必須有深厚的人文修養。
余英時說,民主必須有人領導,一個領導的人應以身作則,光談空的內容是沒有用的。並稱領導人要實踐人文素養,對人文丶社會等知識要有一定的瞭解,不只是提出觀念,而是要實踐。
他表示,如果人文素養不夠,就容易把錢的問題放在民主問題之前。例如中共迫害上百萬新疆維吾爾人,歐洲國家都保持緘默,就是怕無法在當地做生意。
「中國文化並非中共」
余英時曾經說過,他強調中國共產黨不能代表中國文化,中丶美的國力碰撞不是文明衝突,而是極權和反極權之爭。台灣作家顏擇雅曾評論「他並不把中國的不民主丶不自由歸因於固有文化」。
余英時在《余英時回憶錄》寫道:「我不能接受一種極端的觀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專制丶不平等丶壓迫等負面東西。」
余英時2019年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強調民主與科學息息相關,但中共不想要民主和科學,只想掌握控制人的技術。當時正值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參與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余英時嚴厲批判:「共產黨今天講的是一黨專政,假借五四愛國名義丶利用民族主義情緒,是它最成功的地方。」
針對六四,余英時也曾表示,並不認同「平反六四」的說法,他向《中央社》說,在他眼中,企求平反形同希望中共開恩,但中共不可能接受民主自由,沒資格平反六四。
余英時的弟子包括中研院院士王泛森丶黃建興。黃建興在接受台灣《聯合報》採訪時表示,余英時終身堅持自由民主的價值,淡泊名利,晚年鮮少公開露面,但訪客仍絡繹不絕,其中更不乏中國大陸人士登門拜訪,並說:「余英時最大的粉絲,其實在大陸。」
不過他表示,不能透露這些人的名字,另外王泛森也提及,余英時的家就像當年胡適在紐約的家,有許多人爭相拜訪。
(綜合報導)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