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SIPRI:中國外交政策的逐漸轉變

2014年6月24日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報告認為,隨著中國在全球經濟利益的不斷擴展、中國公民在境外數量的增加,中國的外交政策也轉變成「有選擇性的不干涉」。

https://p.dw.com/p/1CPXm
UN Sicherheitsrat Resolution Syrien 22.5.2014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不干涉內政"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一,也是幾十年來中國外交政策的標誌之一。1953年的時任中國國家總理周恩來會見來訪的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五項原則",之後措辭略有修改最終確定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位於瑞典的學術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4日發表的報告(SIPRI報告),以中國如何保護在海外的不斷增加的經濟利益出發,分析中國特別是在危機地區外交政策的逐漸改變,認為中國一向堅持的"不干涉"原則其實已經顯出侷限。

適應新形勢的政策改變

該報告的主要撰寫人奧利弗‧佈雷納(Oliver Braeuner)向德國之聲具體舉例說:"從中國在處理利比亞、敘利亞、蘇丹危機,還有目前的伊拉克危機的具體方式上,可以看出中國外交政策上的微妙變化,不是大幅變動,但根據本國的利益靈活處理。畢竟中國現在在境外的經濟利益,特別是能源利益較以往增加了許多,中國公民在海外的數量也猛增,這樣要求中國在外交政策上有所改變。"

Sudan - Frau vor chinesischer Flagge
中國在蘇丹大舉投資採油礦資源圖片來源: AP

佈雷納還補充說,中國政府的"互不干涉內政"原則其實一直就是"靈活處理"的,因為此類原則原本就不可能"古板地運用":

"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多數情況是不支持制裁決議的,也是本著不干涉原則。不過在調停南蘇丹危機一事上,北京顯得非常積極,在矛盾各方之間進行調解,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本月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在政治解決南蘇丹問題方面所作的努力不意味著改變了外交上的原則,而是為了維護地區和平,為當地的發展創造條件。

關於"不干涉"政策的討論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最新報告中也指出,在中國國內,就中國是否還應堅持"不干涉"外交政策已有廣泛討論,主張中國轉變這一原則的觀點主要以全球化帶來的經濟利益分佈的和防務需求的變化為論據。而主流觀點仍認為中國應繼續堅持"不干涉"政策。

Porträt Oliver Bräuner
SIPRI報告撰寫人之一佈雷納(Oliver Braeuner)圖片來源: Oliver Bräuner

報告作者之一佈雷納以敘利亞危機為例說,北京已經多次邀請敘利亞反對派代表訪華,"不過不是由外交部邀請,而是中國人民外交學會,這只是個半官方機構,由此也能看出,北京是特意讓此類外交往來不要在國家外交層面上進行。"

布蕾納還補充說,北京最初是反對直接涉入敘利亞危機的,但是阿盟和多數海灣富國持相反主張,而這些國家是中國在該地區的夥伴國。由此也可看出,在必要時,北京也會在不完全放棄"不干涉"原則的同時,盡量順應夥伴或盟國的主張,在解決國際危機事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作者:謝菲

責編: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