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童話世界的終結"
2016年9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威廉和米歇爾‧麥克諾東(William und Michelle McNaughton)夫婦翻著一本舊相冊。很多照片還是他們暱稱"吉米(Jimmy)"的兒子詹姆斯(James)跟他們住在一起時照的。在愛子生前那間屋子的一角立著一個玻璃櫥,裡面滿是獎章和勳章。威廉指著其中一枚勳章說,"這是最寶貴的"。那是一枚紫心勳章,只授予在戰鬥中受重傷或陣亡的軍人。2005年,吉米在伊拉克被一名敵方狙擊手射殺,給父母帶來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
威廉和米歇爾來自紐約,兩人都是退休警官。2001年9月11日那天,倆人當值,親眼目睹了美國在這一命運之日遭遇的痛苦和犧牲,以及之後的清理工作。他們是愛國主義者,取保守主義立場、與人友善。臨近的一條街和關塔那摩監獄的一座建築物以他們的兒子命名,讓他們倍感自豪。對他們,以及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吉米是英雄。
"伊拉克人的處境比以前更遭"
翻看相冊的這位父親突然失聲問道:"我們的兒子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死的?"他這麼問,並非質疑伊拉克戰爭的意義。他表示,兒子是戰士,將軍下了什麼命令,戰士就得做什麼。讓他惱怒的是,美軍撤離伊拉克。他指出,眼下,伊拉克人的處境比以前更遭。他問道,不僅有那麼多美國人在伊拉克喪了命,而且,在撤離時,還留下了巨額軍事裝備,這是為什麼?
而這個人-退役四星將軍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應能回答這一問題。這位前中央情報局局長和駐阿富汗及伊拉克美軍總司令曾被美國媒體稱頌為過去數十年裡最天才的軍事領袖之一。現在,他在紐約的一家公司做事。該公司的業務內容包括處理國家債務轉換,動輒涉及數十億資金。
彼得雷烏斯著深藍西裝,黑皮鞋鋥亮,端著裝得滿滿的紙質咖啡杯,入得房間來。他言簡意賅,笑容可掬,一副坦然的樣子,似乎世上不會有任何東西能讓他吃驚。他指出,國際反恐鬥爭將持續數代人。在他談到戰爭時,他使用了"持續性"這一形容詞。意思是,戰爭是繁重的、昂貴的,要耗費美國人的精力,如果美國要長期作戰,就必須使戰爭成為"支付得起"的戰爭。
本拉登意在從金融上使美國就範
彼得雷烏斯將軍比任何其他人都更瞭解,"9.11"事件主謀本拉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金融上制服美國。他指出,本拉登意圖讓美國捲入盡可能多的、華盛頓終有一天無法贏得的戰爭。採訪的最後,彼得雷烏斯將軍沒有就麥克諾東夫婦的那個問題給出直接回答:他們的兒子到底為了什麼在伊拉剋死去?
紐澤西州麥迪遜德魯大學(Drew University Madison)心理學家摩根(Scott Morgan)也面對這一問題。他研究美國人的"政治心理學" 多年。他指出,2001年"9.11"恐襲事件給美國人的心靈帶來巨創,產生"夢魘"。他認為,從柏林牆倒塌到2001年"9.11"那天之前是幸福時代:美國成了無庸質疑的世界頭號強國,美國人當時都認為,美利堅"無可匹敵"。"9.11"恐襲則改變了一切。摩根教授如是說:"9.11之後,我們被逐出了迪斯尼,那個童話世界,我們曾確信,在那裡,誰都不能攻擊我們。而現在,這個讓人驚恐的世界,這種危險,來到了我們面前。"
反伊斯蘭主義言論屬於川普的標準綱領
摩根教授指出,研究表明,恐襲強化了美國人對穆斯林的疑慮。他說,每三個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相信,伊斯蘭比任何其它宗教都更明顯地教唆暴力;一半美國人認為,穆斯林沒有與潛在的恐襲劃清足夠界限。他指出,仇外、伊斯蘭恐懼症言論也屬於共和黨下屆總統候選人川普在競選出場時展示的標準綱領內容。
來自布魯克林的考沃什(Aber Kavas)深受這一始終存在的敵視之苦。現年24歲的這位女青年戴頭巾,但承認喜歡亮色、暖色。她常得因信仰伊斯蘭教而道歉,這讓她厭煩之至。兩年來,她在阿拉伯-美國協會工作,在學校或教堂開設有關伊斯蘭恐懼症的講座。
"9.11"徹底改變了考沃什的生活。她那沒有有效證件而在美國居住的父親被勒令離境。考沃什在接受採訪時表示,"9.11"發生大約四年後,美國的移民政策改變了。她父親被囚三年半。為使父親重獲自由,家人上了訴。最後,父親被遣送回了約旦,並不得再返遷美國。自那以來,她和姐妹及母親單獨生活在紐約,每年探望父親一次,除此之外,全年都經由Skype或電話方式保持聯繫。
然而,僅以電話方式維持親友關係又談何容易!接受採訪的這一天正是父母結婚30年紀念日。她告知,父親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給妻子打電話。這讓她悲哀。 "一切都是因為9.11", 她如此說道,一邊拭去眼淚。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