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改變美國安全策略
2013年9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距離2011年的9‧11恐怖襲擊事件已過了12年,新的世界貿易中心一號大樓再次聳立於紐約天際。被稱為"歸零地"的世貿遺址如今已被重建。涉嫌策劃攻擊行動的奧薩馬‧本拉登被擊斃。美國軍隊目前正從伊拉克撤軍,並計劃在2014年從阿富汗全面撤離。
恐怖襲擊如今所留下的是影響美國政府行事考量的安全政策。海德堡美國研究中心的政治學家圖內特(Martin Thunert )表示:"90年代時,經濟一直是美國的優先考量。"但在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的政策突然發生改變。"安全問題成為首要任務。今日雖有部分條件限制,但情況依舊如此。"
"反恐戰爭"
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恐怖襲擊發生不久後,宣佈展開"反恐戰爭",自此之後國家情報單位的活動顯著增加: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美國16個秘密情報單位的開支自2001年翻了一番至526億美元。
美國在2002年成立了第三大政府部會國土安全部,近20萬名雇員的主要任務是保護美國民眾不受恐怖威脅。美國軍方開支自2001年的3127.4億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6824.5億,主要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龐大支出。
美國在9‧11恐怖襲擊後不僅擴充了情報部門、調查機構和安全力量並強化各部門的聯繫,更依據《美國愛國者法案》擴張其權限。2001年10月25日,美國國會在襲擊事件發生後通過了該法案。
事實上,這項聯邦法律具有時效限制。但自法案通過後,美國國會多次予以延長。《愛國者法案》中限制公民權的部分依舊有效:檢察官和情報單位得以在未經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對電話、網路通訊以及金融交易進行監控。
另一方面,若事情攸關打擊恐怖主義,法院有義務批准檢察官的執法要求。美方更採用所謂的"敵人刑法",必要時檢察官有權在缺乏法律程序或起訴書的情況下關押疑似恐怖分子的外國人,例如在關塔那摩監獄。
監控、酷刑和網路戰
權力的提升使情報機構和軍方改變了行事作風:無論是在關塔那摩、阿富汗或伊拉克的營地和監獄中,都曾傳出使用酷刑。
圖內特表示,由於恐怖活動自911事件後開始分散,美軍因此更致力於"不對稱戰爭"。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有針對性的殺害行動,未經法律審判程序便殺害被認定構成潛在威脅的敵人。
美軍的預防性攻擊行動如今幾乎已經被視為理所當然。德國科學與政治基金會(SWP)的美國問題專家羅多夫(Peter Rudolf)表示:"先發制人的預防性戰爭的合法性越來越獲得接受。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理由就是為了鏟除未來的可能威脅。無人機的使用也是依照這個邏輯。"
美國總統歐巴馬擴大了前總統布希所發起的無人機空襲行動。依照各界的統計數據,自2004年起已有約3500人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遇害,其中包括數百位平民。美國的無人機也在葉門和索馬利亞進行了多次的空襲。
反恐政策的陰暗面
美國問題專家羅多夫表示,反恐戰的手段剝去了美國的受害者形象。歐巴馬政府因此正試圖進行修補。2013年5月,歐巴馬承諾關閉關塔那摩監獄,並且大幅減少並嚴格管制無人機戰爭。過去三年內,無人機攻擊行動次數已有所減少。
歐巴馬此前在演講時表示,美國未來不希望再進行"無限的全球反恐戰"。目前"反恐戰爭"一詞已經消失在歐巴馬政府的官方措辭中,取而代之的是"打擊恐怖主義"。
9‧11恐怖襲擊後,美國所實施及修改的安全策略依舊屬於其國家安全政策的一環。雖然歐巴馬未來將對此進行嚴格控管,但美國不太可能全面放棄反恐手段。
作者:Sven Pöhle 編譯:張筠青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