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2025年 德國汽車工業面臨著怎樣的挑戰

2025年1月5日

2024年,德國經濟深陷危機,汽車企業和供貨商甚至面臨著大規模裁員的風險。德國汽車工業能否起死回生?汽車工業的未來又在哪裡?

https://p.dw.com/p/4olUd
夜幕下的沃爾夫斯堡大眾公司總部。
夜幕下的沃爾夫斯堡大眾公司總部。圖片來源: Moritz Frankenberg/dpa/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年到來之際,德國隨處都可以感受到經濟低迷的氛圍。而對德國經濟至關重要的汽車工業,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德國汽車工業的龍頭老大 – 大眾公司甚至計劃關閉一些設在德國境內的工廠,這是該企業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事情。

元旦前夕,勞資雙方終於達成了一項共識。根據這項被稱為「聖誕奇跡」的妥協方案,大眾預計將削減35000個工作崗位,減產近四分之一,但不會採取直接的裁員措施或關閉工廠。不過,其他汽車廠家和供貨商是否會出現大規模裁員潮,目前尚不得而知。

德國汽車工業前景堪憂,對此各方均無異議,只是對造成暗淡前景的具體原因,市場觀察家們仍有爭論。汽車工業管理中心CAM的布萊策爾(Stefan Bratzel)表示:「當前的困境是德國的多重危機導致的。」

大眾公司能否走出危機和困境,2025年至關重要。
大眾公司能否走出危機和困境,2025年至關重要。圖片來源: Christian Ohde/CHROMORANGE/picture alliance

布萊策爾對德國之聲表示,對於汽車工業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生事物,德國還需要從頭學起。「這其中就包括電動車技術,車輛操控軟體以及自動駕駛等等。除此之外,競爭環境也發生了變化,新競爭對手也早已不再侷限於特斯拉和中國製造商。」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VDA) 一位女發言人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對於汽車工業面臨的困境,德國政府也難辭其咎。她表示:「2023年12月,政府叫停了電動車補貼,充電樁設施的建設也遲遲跟不上需求,凡此種種,都對電動車的銷量和汽車工業造成了衝擊。」汽車工業研究所的杜登霍夫( Ferdinand Dudenhöffer)接受德國之聲訪談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批評說,有些政治家一會說要大力發展電動車,一會又對燃油車贊不絕口,這只能讓民眾感到無所適從。

沉睡不醒的汽企高層

個體化出行方式的未來,正在同燃油車技術逐步脫節,這一趨勢在多年以前似乎就已成定局。至於燃油車將來會使用化石能源,還是人造能源,也早已變得無關緊要。畢竟電動車已經是大勢所趨。

有鑑於此,中等企業高等學院汽車管理專業教師施沃普( Frank Schwope)認為,一些汽車企業高管的決策出現了嚴重失誤。有些車企老總顯然是採取了鴕鳥策略,認為只有把頭埋進沙子裡,一切終究會好起來的。

押錯了寶?保時捷研發的人工合成燃油技術。
押錯了寶?保時捷研發的人工合成燃油技術。圖片來源: Arnulf Hettrich/IMAGO

布萊策爾表示,事與願違,一切並沒有因此而好起來。面對國際競爭壓力,德國的處境已經明顯惡化,而造成競爭劣勢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昂的勞動成本,這其中包括昂貴的醫保支出以及長時間的帶薪休假。」他說,當年德國汽車工業之所以能維持這樣的高成本,是因為你做得比別人好,創新能力也比別人突出。

問題重重 積重難返

作為汽車專家,布萊策爾這番話可謂一針見血。對於以化石能源為動力的傳統汽車,德國汽車工業的確擁有不可撼動的全球霸主地位:閥門和化油器的製造工藝,德國人絕對一流。但是在製造電子零件方面,情況就大為不同了。正如杜登霍夫所說的那樣,製造今天的汽車,德國人擁有優勢,但對於明天的汽車而言,唱主角的則是那些高科技企業。

布萊策爾想必也會贊同這種說法。他表示,那些歷史悠久的德國頂級汽車企業,對技術轉型視而不見是在是愚蠢至極,「如此因循守舊,簡直就是一場悲劇。」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多澤( Dirk Dohse)也認為,這正是德國汽車工業的症結所在。他表示:「德國仍然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發人員和工程師團隊,但尤其是管理層非常缺乏靈活性,因此無法贏得那些酷愛新技術的亞洲年輕客戶群。」

汽車行業工人也在呼籲管理層重視創新技術的研發。
汽車行業工人也在呼籲管理層重視創新技術的研發。圖片來源: IMAGO/HärtelPRESS

威脅並不僅僅來自中國

汽車工業的未來在於電池驅動,而在這一領域,中國已經明顯領先。世界經濟研究所的多澤表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市場,同時這裡也是最具發展活力的市場。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這一發展勢頭顯然令大眾、寶馬、賓士和保時捷等一眾德國企業的前景不容樂觀。畢竟,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本身,就給予了中國市場無與倫比的力量。更何況,構成競爭壓力的,也並不止中國一個國家。布萊策爾表示:「現在印度也出現了一些以中國模式為樣板的強有力玩家。今後可能將有一些中國和韓國廠家以合資企業的方式進入印度。」

汽車專家施沃普表示,在仍處於起步階段的電池研發領域,德國還有一線希望。他對德國之聲說:「車用電池的研發目前還不成熟,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到2030年前,很有可能會在固體電池方面取得巨大突破,屆時將會出現重新洗牌的局面。」

置之死地而後生?

布萊策爾表示,在新的一年裡,德國汽車工業必須痛定思痛奮起直追,這不僅包括改善框架條件,同時也要展現勇氣和想像力。「德國車不能只是價格貴,也應至少表現出相應的創新能力。」

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發言人援引最新版本的預估調研表示:「電動車轉型可以會導致工作崗位的大量流失。根據這一發展趨勢,2035年時,德國汽車工業的就業人數將比2019年時減少186000人。」而2019年至2023年期間,該行業的工作崗位已經減少了46000個,預計2035年前,該行業的就業崗位還會繼續減少大約14萬個。

裁員和關廠:德國汽車工業陰雲密佈。
裁員和關廠:德國汽車工業陰雲密佈。圖片來源: Moritz Frankenberg/dpa/picture alliance

有鑑於此,這位發言人要求政界立即採取行動。她說:「我們應當少一點官僚主義,多一些貿易協定,建立有競爭力的稅務和支出制度,並使審批程序變得更簡單快捷。」

今後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不過,即使政界能夠打造出必要的框架條件,重新賦予德國強勁的競爭力,情況也難以立即出現改觀。布萊策爾表示:「今後兩到三年內,德國將面臨一系列巨大的挑戰,需要同時應對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他表示,令人略感欣慰的是,「政界目前已經意識到了德國正面臨著多重危機。」

世界經濟研究所專家多澤也表示,情況今後將會繼續惡化,之後才會出現峰迴路轉的跡象。「我認為,對德國汽車工業來說,今年將異常艱難。而這一年裡,德國必須為迎接未來挑戰鋪平道路。」

汽車專家杜登霍夫則為德國汽車工業的未來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寄希望於東方,另一方面要警惕美國。他說:「哪裡是新潮流的誕生之地,我們就要走向那裡,這一點至關重要。這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中國,也可能一部分是在美國。我們必須密切關注,川普上台之後,會不會讓八十年代的燃油發動機技術『再次偉大』。」

來自韓國的新技術:現代推出的Tiger X-1試驗車型,既不需要燃油,也不需要道路。
來自韓國的新技術:現代推出的Tiger X-1試驗車型,既不需要燃油,也不需要道路。圖片來源: Hyundai Motor Group/Cover Images/picture alliance

大學教師施沃普的一番話或許更適合作為結束語,畢竟他看到了德國汽車工業的一線希望。施沃普認為,新的一年喜憂參半,「我認為,2025年,至遲到2026年,歐洲電動車將會出現迅猛增長的勢頭。」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