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東南亞經濟:感冒症候群
2003年1月2日虎嘯止後風聲鶴唳
虎嘯聲終於趨於平靜。十年前,由於高速的經濟增長,東南亞四小虎還相當自信。但自從1997/98金融風暴以來,人們已然習慣了經濟形勢的顛簸起伏:在2000年的短暫回升之後,接踵而來的是整年的長籲短嘆。
形勢很明朗:只要美國一咳嗽-經濟象現在這樣不穩定,高度依賴電子產品出口的國家如新加坡、馬來西亞或者台灣就會心驚肉跳。但是2002年,東南亞的經濟狀況還算過得去了。該地區各國也在努力尋求新的經濟良方,改善將來的經濟發展形勢。
因為情況已今非昔比了。今天,中國高昂著頭在北方異軍突起。儘管中國也是東南亞重要的銷售市場,往中國的出口急劇上升。但是,東南亞地區80%的外國直接投資都轉向中國,只剩下20%讓東南亞國協的另外十個成員國分搶殘羹冷炙。可十年前情況正好相反。
此外,2002年10月峇里島的爆炸事件進一步惡化了投資環境,至少投資商們都擔心這地區是否還有安全可言。其後果很可能會使作為當地重要外匯來源的旅遊經濟遭受巨大損失,數十億的旅遊收入可能入帳無望。另外懸在頭頂還有一支達摩克利斯之劍-伊拉克戰爭。
儘管諸多因素之下人人自危,但該地區2002年的經濟增長從面上看還是不錯的。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菲律賓情況相近,增長率分別在4%-5%之間,韓國可望達到6%強。但相反,先前被譽為「經濟四小龍」之一的新加坡在2002年持續走低,這個熱帶島國的經濟增長率在2%-2.5%。更糟糕的是香港,正如先前預測的增長率僅1.5%。
數據與真實有出入
但是這些數據與事實有些出入,指的是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情況。比起其它東南亞國家,這兩個國家成績顯赫-但這是有代價的。泰國的財政預算赤字是該地區最高的,而馬來西亞在2003年預計將是第六年保持財政預算赤字。
『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一個分析家認為:「是否泰國總理塔信.西那瓦的討好民眾的擴張性政策還能長期推行?這還值得疑問。」該報也認為馬來西亞這樣的「經濟增長並不能持續太長。」
這期間,菲律賓也熱衷援引「泰國模式」,一段時間以來,該模式已讓其財政支出激增。
新加坡人也在苦苦尋覓新的發展之道,刺激經濟增長。新加坡將致力於未來的生物技術。新加坡與美國間的自由貿易協議也將起作用,這是亞洲國家中第一個與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簽訂這種協議。
而在2002年11月初,東南亞國協与中國簽訂協議,到2010年建立一個擁有17億人口的世界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但該進程困難重重顯而易見,單是排除東協內部種種貿易限制問題,就足以懷疑這個目標能否實現。
擴大內需不是萬金油
在金融危機時,擴大內需被視為是實現自救的有效方法,就像當年韓國曾經採取的,這適用於經濟結構疲軟時期,如信貸欠佳的情況下。
「韓國成功地讓國民去消費而不是儲蓄。」『亞洲華爾街日報』稱讚道。但同時該報警告道,這個方法可能並不是萬金油:「亞洲必須繼續出口,通過外匯增長來實現經濟增長。」因此,亞洲還得必須依賴於美國的經濟發展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