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陳游標收購「鬧劇」背後的外媒困境

2014年1月8日

陳游標揚言收購《紐約時報》被很多人視為鬧劇,然而其背後隱藏著外媒在中國境內的困難境況。港台媒體更不能倖免,香港《明報》替換總編的風波成為最新的案例。

https://p.dw.com/p/1Amul
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商人陳游標揚言收購《紐約時報》,或者《紐約時報》頭版,然後進行改造,"修補《紐約時報》在中國的形象,增進該報對中國的瞭解",然後"把《紐約時報》放入全國的每一個報亭,讓每個中國家庭都能買到這份報紙。中國市場如此巨大,無論如何也不能錯失這麼大的市場"。

陳游標一向以誇張的手法作秀著稱,他的這些豪言壯語也被很多人當作笑話或者鬧劇。然而,他點出了或者利用的正是境外媒體在中國市場的尷尬。2012年10月《紐約時報》發表了記者張大衛(David Barboza)撰寫的關於溫家寶家族擁有巨額財富的報導(該報導贏得了當年普立茲獎),剛上線不久的中文網就遭到中國政府屏蔽。2013年11月,紐約時報公司總裁湯姆森(Mark Thompson)宣佈對中文網進行評估,不排除被關閉的可能。湯姆森說,"我們在中國國內不能被正式瀏覽的事實,意味著我們的盈利沒有希望的那樣好。"

陳游標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如果收購《紐約時報》成功,"我會對《紐約時報》進行一些必要的改革……無論對拓展其生存發展空間,還是增強其盈利能力,都將非常有益。我相信,如果收購成功,這張報紙的發行量將大大增加,全世界會有更多人喜歡這張報紙。廣告收入也會迅速提高,報紙會重新煥發生命力"。

Chen Guangbiao chinesischer Millionär
中國商人陳游標揚言收購《紐約時報》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2013年12月10日,《紐約時報》發表公眾編輯瑪格麗特‧沙利文(Margaret Sullivan)的文章"《紐約時報》做生意更做新聞",指出"中國市場有利可圖,對它們的盈利能力至關重要;另一方面,中國的新聞價值又很高--兩者並非一回事"。

據《紐約時報》報導,2013年,該公司公開交易的A類股上漲了86%左右。受股權結構影響,該公司的控制權主要集中於一個特別的股票類別B股,目前B股的大部分持有者是阿道夫S•奧茲(Adolph S.Ochs)的後裔蘇茲伯格(Arthur Ochs Sulzberger, Jr.)家族,奧茲在1896年收購了該公司。蘇茲伯格已表示並無出售意圖。然而,沙利文的文章說,中文網是 "它作為一家跨國公司的增長的重要部分,到目前為止已經令紐約時報公司損失了大約300萬美元的營收"。文章結論是,"迄今為止,《紐約時報》在繼續'做新聞'",但這"是困難的,而且很可能會變得難上加難"。

做新聞和做生意都很困難

正如沙利文所說,海外媒體在中國大陸"不管是做新聞還是做基於新聞的生意,都是風險巨大,處境艱難"。2012年6月,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發表報導披露"習近平家族財富",旗下兩個網站(Bloomberg.com 和 Businessweek.com)隨即在中國內地被封,該社駐京記者簽證也曾遇到困難。據報導,彭博社為了在中國大陸的生存進行了嚴格的自我審查,新聞主編溫以樂(Matthew Winkler)拒絕發表兩篇揭露中國高層腐敗的文章。彭博社予以否認。2013年12月,彭博新聞社記者羅伯特‧赫頓(Robert Hutton) 希望參加卡梅倫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新聞發布會,卻被阻止入場。

APEC Bali Chinas Präsident Xi Jinping
2012年6月,彭博新聞社發表報導披露"習近平家族財富"圖片來源: Reuters

八九民運學生領袖之一周鋒鎖認為,"陳游標代表土共(註:指中共)收購是有可能的。但紐約時報的價值在於新聞品牌,賣給土共,價值就沒有了。采編人員可一起另起爐灶"。上海企業家聯誼會的官方微博表示,"即使陳游標能買到控制權,也買不到新聞自由、民主思想、政治文明,那《紐約時報》還值錢嗎?還有人看嗎?"但這樣的分析無法解釋被認為是官方喉舌的《環球時報》何以成為中國最暢銷的報紙之一。

港台媒體難以倖免

時事評論人胡少江發表評論說,"中國政府早就開始部署在世界範圍內的意識形態統戰工作。在香港、台灣等地通過自己的統戰對象,和在大陸有利益的商人收購主流媒體;在世界範圍內,除了花費大量資金控制華文媒體之外,還通過各種手段對主流媒體進行滲透"。善於揣摩政府意圖的陳游標對此心領神會,即使不成功,他也能從中國政府那裡得到好處。

香港《明報》總編換人的消息,似乎正在成為這一觀點的最新案例。《明報》現任總編劉進圖1月6日證實他本人將調任它職,管理層將安排其他人負責該報采編業務。該消息震驚香港媒體及學界,輿論認為不同尋常。

《明報》被認為是尚能獨立發聲的香港媒體,近年來發表了不少傾向"泛民"的評論文章。但是,香港民主黨成員、前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明報》多年來承受中央和特區政府的壓力和爭奪。有人質疑,香港《明報》總編換人或與中共收買與滲透有關。

香港記者協會1月7日發表聲明,對香港《明報》撤換總編輯的決定表示"極度憂慮和關注"。聲明還披露,《明報》員工表示擔心這次撤換高層會對日後編采路線,特別是報導佔領中環和政改等敏感議題帶來限制。

國際記者協會亞洲負責人胡麗雲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明報的事,絶對擔心。在這風雨飄搖的環境下,有這樣的變動,絶不能當作一般的人事變動。"她也關注陳游標的"收購",認為其表面博取眼球,但陳內心卻可能懷有恐懼。不過她表示國際記者協會在香港還能鼓動人們內外做事,但是在中國大陸就"真的有點頭疼"。

2012年以來,一些親北京的台灣商人接連收購台灣媒體,形成了引人關注的媒體壟斷局面,被稱為"媒體巨獸"。台灣的一些大學生發起全台反"媒體巨獸"運動。"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領導人林飛帆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以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方式在影響台灣的媒體生態,就是透過台灣的商人去進行。現在台灣面臨一個非常嚴峻的挑戰。"

旅居中國大陸的前台灣媒體人與時事評論者宮鈴在推特上表示,"我一直覺得中共這個政權是有'強迫焦慮症'的,無一刻冷靜,也不懂得保留迴旋空間。只會步步進逼,讓你必須毀滅消失。這就是鬥爭與唯物史觀下的心態,贏者全拿、你死我活。所以跟中共之間無所謂'和解共存',老蔣犯過這個錯、香港明報逃不過這個浩劫,台灣也將面對這個困境。"

作者:張平

責編:李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