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思難耐 脫北者找尋「平壤滋味」
2017年7月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這裡的客人來自韓國各地,基本都是脫北者。他們品嘗這裡的食品,同時懷舊、懷鄉,重溫過去的生活。
"它們是家鄉的味道",店主這樣說道,她只願告訴記者自己姓崔,"這是北韓的味道。"
目前,大約有3萬北韓人生活在韓國,他們多半為躲避飢餓和壓迫而逃離家園,來到陌生的南方。對他們當中的大多數而言,在南方的生活跟理想毫不沾邊:曾經生活在貧困的環境裡,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來到南方後,進入到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讓他們無所適從,甚至得不到鄰居的關心和尊重。他們被喚作"土老癟"。
被別人瞧不起,加上夢幻的毀滅,他們開始懷疑一切,萌生了復仇情緒。雖然他們對自己背叛的國家仍然深懷仇恨,但卻懷念起那裡的一些情景,身在外地,誰能說永不想家呢?
一位脫北者告訴記者,"我們在這裡的生活有時很艱難",不過,"找到這家餐館,卻讓我幸福起來"。
崔女士為這些脫北者建立了這座孤島,能聚集5、6個人時,也能讓人感受到有了生活的氣息。39歲的她說,"在我這裡,他們很放鬆"。她的北方口音很重,"他們來這裡總是點那些他們當年在家時吃的食物,這時,他們就像在家一樣,放鬆下來。"
不過,崔女士自己第一眼看上去並不很放鬆。她總是一副不滿意的樣子,手指上留著廚房工作才有的傷痕,胳膊上有油點的燙傷。她只有兩名幫手,餐館每周營業7天。可以想像,崔女士時刻處在極端勞累與疲倦的狀態,她已記不起上次歇工是什麼時候了。
她告訴記者,她在鴨綠江邊的一個小城裡長大,那個地方跟中國隔岸相望。她的廚藝老師是父親-一名軍隊廚師,另外還有一些做中國走私品生意的親戚,他們也在那裡學會了中國廚藝。
她的家庭稱不上富有,經濟來源主要靠倒賣韓國的服裝、廉價電器產品以及韓國影視DVD等,生活也算得上中等,並安然度過1990年代的大飢荒。那場飢饉奪去至少50萬人的性命,有人甚至認為餓死了1百萬人。
為了兒子能夠更好的生活,她於2012年離開了北韓,兩年後開了這家餐館。
她言談直率,也不謙虛,說,"所有客人都說我的菜好吃。他們告訴我,在其它餐館吃飯,找不到北方的味道。而我做的飯,跟其它餐館完全不一樣。"她堅持認為,韓國廚師怎麼訓練都達不到這等技藝。
北韓的締造者金日成曾在上世紀60年代多次說過,"社會主義就是大米",並許諾說,不久的將來,北韓人人都能每天喝上肉湯,吃上米飯。然而事實是,韓國發展成了一個全球經濟強國,而北韓卻災難不斷,尤其是九十年代經歷大飢荒。雖然最糟糕的年月已成為過去,但民眾中仍然存在著嚴重的營養不良,尤其對青少年兒童和孕婦造成嚴重影響。很多北韓人都說,只有富人才能每天都吃上大米飯。
剩下的炸豆腐,過去都是要扔掉的,現在卻把它們壓扁,然後用包裹米飯。
飢荒年月,人們在街上聞到食品的味道,都會引發奇異的幻覺。在脫北者當中,很多人都熟悉這種感覺。
崔女士對此的解釋很簡單。經過了大飢荒,她說,食品是總能讓人產生幸福感的東西。"吃吃喝喝總是會令人高興的。"
李魚/石濤(美聯社)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