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俄羅斯、中國和不在場的第三者
2006年3月21日廣告
中蘇兩國領導人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大論戰早已成為過去。俄羅斯和中國的當權者如今在會晤中關心的主要問題是金錢和共同的外交政治利益。而這兩個問題往往相互牽連,缺一不可。比如普丁希望能夠繼續向中國出售武器,以便為他的國家換回大批外匯。中國則試圖借助俄羅斯的新式武器,推進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並在國際政治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由於大多數西方國家目前仍然拒絕向非民主體制的中國提供現代化武器,因此中國只能繼續依靠俄羅斯。
俄中雙方還有所謂的道義上的相互支持。比如莫斯科從來不對中國威脅台灣和支持北韓政府的立場說三道四。北京也對克里姆林宮推行的車臣政策表示了極大的理解。
俄羅斯和中國都主張別國不能干涉其內部事務,尤其是人權問題。與此同時兩國都在繼續支持中亞和白俄羅斯的獨裁統治者。在戰略上雙方都希望能夠遏制所謂的美國在獨聯體國家、巴爾干地區和非洲不斷擴大的影響。
周二普丁和胡錦濤會晤時當然也一定會顧及到一個不在場的第三者,即美國總統布希。雖然俄羅斯和中國正在加強合作,比如在伊朗政策問題上。但是雙方會盡量避免它們的舉動被美國視為結成反美統一陣線。莫斯科和北京都不願意因此而使它們同美國的關係蒙上陰影。更何況在同美國的關係中包含著極大的經濟利益。比如中國就離不開美國這個可供推銷自己商品的大市場。而同美國相比,俄羅斯在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不過是個原材料的供應國而已。現在中國的國民生產生產總值已經是俄羅斯的4倍。
近年來俄羅斯總統不斷前往亞洲國家訪問,試圖搭上該地區經濟迅猛發展的順風車。顯然普丁對歐洲將經濟合作同道義標準掛鉤的路線感到了失望。老歐洲是一個維護民主,尊重人權的地方。如果俄羅斯認為,自己還屬於歐洲的話,那麼它必須奉行歐洲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