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書展—讀者與作者的交會平台
2006年3月15日萊比錫作為「圖書城市」有著長遠的歷史傳統:具份量的圖書機構、圖書館,以及重要的出版社,在此都佔有一席之地,其中當然也包括圖書博覽會。二戰結束,德國分裂後,西德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書展會」成為全球最大的書商交易博覽會。在民德主政時代,「萊比錫書展會」是東、西方書商及出版者的重要交易場所。
1989年政制轉軌後,原東德的國家出版社關閉,僅剩下一些西德出版社的東部分社仍繼續經營。作為書展重鎮的萊比錫面臨了生存危機。但1991年,萊比錫書展會重新起步,並獲得成功。他們一開始就沒採取跟法蘭克福書展會較量的經營策略,而是自創品牌,例如由萊比錫圖書博覽會主辦的「萊比錫閱讀嘉年華」,這個活動現在已成為歐洲最大的文學節慶活動。
15年後的今天,作為讀者與作者的圖書博覽會,以及「春季圖書節」的「萊比錫書展會」,已在「法蘭克福書展會」之旁站穩了腳跟。萊比錫書展會的負責人齊勒說:「書展會期間,我們動員全市居民一同歡慶這個獨步全球的圖書盛會。這期間,由於我們不僅上演大型歌劇,同時也演出輕歌劇,無論是抒情詩、散文,是名家或新手,都能在這兒找到他們的舞台,我認為,這是吸引作家的原因之一,也是萊比錫書展會成功的秘訣。」
凡是去過萊比錫書展,領略過那兒的文藝氛圍的人,立刻就能理解齊勒在說什麼。年初四天展會期間,市郊所有最現代化的新展廳內,擠滿了各年齡層的文學愛好者。小學生簇擁在各展攤周圍;推著嬰兒車的父母在展覽大廳的通道上走動;讀者們也有機會與國際知名的作家交談。
晚上,為數眾多的朗誦會散佈各城區間:無論是書店、咖啡店、市政大廳,還是法庭上,處處都可聽見朗讀之聲。今年的萊比錫書展,總共將舉辦大約1800次圖書活動。如果看書展看累了,還可以參加舞會活動:今年俄裔德籍作家卡米內,每天晚上都將擔任舞會中的DJ,因為標榜青春活力的萊比錫書展會,嘗試以各種方式爭取後繼讀者群。齊勒說:「過去幾年,萊比錫書展會的工作重點及拓展計劃,包括促進德語文學作品,特別是年輕世代的德語文學作品,也就是說,已有一系列的年輕作家在萊比錫起跑,例如英格∙舒爾澤。我們是以頒發『萊比錫圖書獎』、舉辦『萊比錫朗誦之夜』以及其他書展會活動,來拓展這一計劃。」
其中包括舉辦關於「有聲圖書」的各種活動。萊比錫是開展有聲圖書的先驅:七年前人們就認識到,圖書市場中,擁有兩位數年成長率的有聲圖書所具備的發展潛力。有聲圖書出版公司舉辦自己的展示論壇、有聲圖書之夜,及頒發「有聲圖書公眾獎」等活動,已成為萊比錫書展會的傳統;其他如漫畫書及兒童圖書等也是如此。齊勒說:「外國圖書的參展率也逐年增高,例如中東歐作家的作品。這些國家及他們的出版社,資助作家參展,希望借助萊比錫書展,將中東歐的文學作品銷往德語圖書市場。」
多年來,萊比錫書展會將自己視為歐洲東擴後,溝通東、西歐文化的一座橋樑。參展作家在會中發表專文,以闡述自己的見解。書展會每年頒發一項「促進歐洲理解獎」,今年的得獎作家是烏克蘭的安德羅霍維奇。他的著作在烏克蘭「橘色革命」前後,為促成德國讀者對該國的理解起到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