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亞洲政策的連續性
2013年4月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11年1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在夏威夷的一次講話中曾把「轉向亞洲」描述為歐巴馬政府的外交重心。她說,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
美國關注亞洲,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位於華盛頓的德國馬歇爾基金(The German Marshall Fund,GMF)亞洲問題專家丹尼爾•特文寧(Daniel Twining)例舉克林頓和小布希擔任總統期間推行的亞洲政策如是說。他指出:「美國的亞洲政策以連續性為特色,其中許多成分是早已推行的,如軍事存在、支援協議、經濟關係等。也就是說,沒有理由發起大規模的、新的亞洲外交行動。」特文寧認為,美國其實更多地是為了鮮明表態,為了強調已推行的政策,譬如說與日本、韓國的結盟政策。
繼續站在盟國一邊
自希拉蕊•克林頓的講話以來,也確實沒有發生多少新鮮事:幾百名美軍進駐了澳洲;美國加強了有關成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的談判。這個自由貿易區一開始會有11個成員國,其中包括智利、秘魯、紐西蘭、新加坡等。今後幾年,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存在會得到加強,畢竟,伊拉克戰爭結束、從阿富汗撤軍,使美國軍力有了富餘。歐巴馬的國家安全顧問湯姆•多尼倫(Tom Donilon)在紐約的一次講話中稱:「到2020年,我們的海軍艦隊將有60%駐紮在太平洋地區。今後5年,我們的空軍力量也將往太平洋方向轉移。」
多尼倫強調道,此外,美國也將和該地區的盟國攜手合作,加速擴建雷達和導彈防禦計劃,"以保護我們的盟國防禦該地區面臨的最大威脅,即北韓危險的、導致不穩定的行為"。在特文寧看來,這是發出了明確訊號,即:美國是可以靠得住的盟國。"美國和韓國合作得非常密切,以應對來自北韓的威脅。"而這也是有必要的,因為北韓剛剛廢除了南北韓互不侵犯協議。特文寧說,在日本和中國圍繞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的主權爭議中,美國"明確無誤地表示,美日安保條約涵蓋這些島嶼。"也就是說,美國把這些島嶼視為日本領域,將會防衛對其的外來侵犯。
在可能的情況下與中國開展合作
美國和中國的關係是矛盾性的。一方面,兩國是經貿、投資夥伴,在對伊朗制裁方面合作,北韓的行為也越來越令中國惱怒,在氣候轉變和能源安全問題上,中國是美國尋求的--即便常常是勉強為之的--夥伴;另一方面,中國的價值體系在根本上與美國截然不同,中國質疑國際規則,而美國現在則首次公開要求中國採取措施打擊來自中國境內的駭客攻擊。
歐巴馬國家安全顧問多尼倫表示,中國必須認識到,這些攻擊對國際貿易、對中國產業界的名聲、對雙邊關係都構成威脅。"其次,北京必須採取認真的步驟,調查這些情況,杜絕其發生。"他說:"最後,中國必須和我們開展建設性對話,以制定可接受的網路空間行為規則。"但原則上,"美國希望和中國合作",紐約的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亞洲研究主任易明(Elizabeth Economy)如是說。
也就是說,美國的亞洲政策一方面是致力於和中國合作,但另一方面是致力於加強與該地區其他國家——從緬甸到印尼、從菲律賓到印度——的關係。在印尼渡過一部分童年時光的歐巴馬總統也自稱是亞太總統,只不過這位總統被內政事務重重纏身。可能也是出於這一原因,實際上的行動並不多。但無論如何,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方面,美國政府的態度樂觀。「我們計劃在今年內通過該協定」,助理國務卿何塞•費爾南德斯(Jose Fernandez)在華盛頓向外國記者介紹簡況時說道。11個國家的貿易額合計1.4兆美元。
美國繼續在亞洲起作用
不過美國的影響力是有限的。多尼倫表示,美國在該地區起著穩定性作用,"美國為亞洲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易明表示:"美國不能強迫別人合作,也幾乎說服不了別人合作。"地區性分歧必須由當地國家如日本、韓國等自己互相之間予以解決。
任命約翰•克裡為國務卿,引發美國可能將脫離「轉向亞洲」戰略的猜測。雖然克裡在亞洲政策方面不無經驗——譬如美國對越南的開放政策就與他不無關係,然而他首先要關心的是中東的和平進程。不過亞洲國家並不用擔心,特文寧和易明一致表示道,因為美國完全可以同時關心好幾個地區。易明說:「我們將會繼續看到對亞太地區的關注。」或用助理國務卿費爾南德斯的說法:「我們是一個太平洋勢力,我們也將繼續保持如此。」
作者:Christina Bergmann 編譯:施彥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