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工浪潮有可能動搖'和諧社會'理念
2010年6月19日儘管中國八十年代取消了憲法規定的罷工權,但中國工人的零星罷工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近來,隨著新一代農民工維權意識的增長,廣東、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工人罷工出現了方興未艾的態勢。《明鏡周刊》觀察了這些地區的工潮後寫道:
"對北京的計劃部門來說,只要這樣的形勢發展只涉及個別企業,它原則上並非來得不是時候。在經濟改革家鄧小平向西方公司開放中國三十年之後,中國要把自己這個廉價生產的世界工廠提升為高科技國家。
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歐洲和美國發生金融危機後,中國人被迫推動國內消費,但是人民有錢才能消費。所以副總理李克強說,調整經濟結構是'今天的迫切任務'。今年,上海與一些省份把最低薪水標準提高了10%,首都北京甚至提高了20%,達到960元人民幣。
'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鄧小平的繼任人已無法用鄧提出的這一實用口號安撫自己的臣民。為了防止動亂,他們必須減小不斷擴大的、危險的貧富差距。而當前的罷工浪潮有可能動搖黨和國家首腦胡錦濤提出的'和諧社會'理念。千萬名勞動群眾在工廠門前示威的景象使領導人極為不安。
新聞檢查部門已開始禁止官方媒體深入報導罷工情況,網路中有關工潮的部分部落格文章被封閉,但是中國農民工中持續發酵的不滿并不能象某個不受歡迎的網頁那樣輕而易舉地被刪除,新生的一代越來越不願接受剝削。"
《經濟周刊》認為,如果中國工人為提高薪水而罷工的趨勢發展下去,中國的經濟結構將面臨深刻的變化:
"五月份那樣近50%的出口增長率也許不久將成為昔日黃花,因為中國興旺的出口業主要依靠低廉的薪水。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師汪濤等專家認為,中國的工廠薪水將提高15%。提高勞動成本會壓低廉價生產廠家本來就已微薄的贏利,使許多企業感到拮據。根據德意志銀行的香港中國首席經濟師馬駿的計算,勞動成本每提高5%,企業的贏利將減少0.4%。
但提高薪水也能給中國經濟帶來積極效應,北京可以朝著促進私人消費的目標走近一步。多年來,中國的出口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在增大,而私人消費對經濟總量做出的貢獻卻在下降。政府想扭轉這一趨勢,不再依賴受到危機困擾的西方需求。
工人動亂加大了對政府的壓力,迫使它最終必須認真開發具有創新高價值的工業。其中有醫療器械、通訊設備和新能源能產業,馬駿對中國具有沿著這類工業的階梯向上攀升的機遇給予了積極評價。"
編譯:王羊
責編:樂然
(本文摘自或節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