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與希望」
2014年12月1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有時候能夠連續放晴數天。為了讓那些污穢多年的城市能夠重新擁有零霧霾的空氣,必須採取鐵腕行動",《柏林報》12月15日的一篇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
文章說,在不久前的APEC峰會上,中共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上千工廠被迫停產、工地停工、汽車限行。然而即便如此,中央政府也無法為好天氣打包票--如果沒有強風,毒霧就難以從北京城中散去。
文章表示,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行動長遠來看收效甚微,這一點中國人也知道--畢竟是他們自己吸入那些聞起來令人作嘔的粉塵顆粒,是他們稱自己為"人體吸塵器"。2013年,92%中國城市的空氣品質達不到中國國家標準。
"而且,中國要與極端天氣作戰。颱風次數增加;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中國冰川面積萎縮了10%;中國北方的缺水情況尤其嚴重,一份部委報告寫道,60年間,2.8萬條河流在中國消失。"
想要改善氣候,總體上的結構轉型勢在必行。文章寫道,習近平與歐巴馬11月出人意料地公佈了新的氣候保護目標:中國將在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然後開始降低碳排量;美國則將在2025年前,將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對比2005年降低25%-28%。此舉引發人們廣泛關注,"然而對於這樣的轉型,中國究竟有多認真?"文章這樣問道。
"中國踩下了剎車"
"在利馬氣候峰會上,中國又以老樣子示人,並再次踩剎車。由於大會開始時不想再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問題上)明顯地區別對待,中國收回了妥協承諾。一直反復強調自己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一向認為,為了保護氣候而犧牲發展是不公平的。一個中國人每年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為7.1噸;美國人為16.4噸--遠高於中國人;歐洲人則『僅』為6.8噸。"
"然而鑑於中國十幾億的人口,這意味著該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是美國的兩倍。中國每年40億噸的煤碳用量幾乎相當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合。因此,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氣候罪人,但同時也是最大的希望之星。如果中國沒有參與進來,那麼長期減排的計劃將會失敗。"
"時間不多了"
《南德意志報》本周一同樣關注了利馬氣候大會,文章寫道:
"無論如何,這次會面揭示了為什麼所有針對氣候保護的承諾--甚至最近來自中國的承諾,最後都成為了沒有意義的狡辯。各國想要著手組織2020年後的氣候保護,卻仍然滯留於1992年的世界秩序中。那時候,想分清誰必須戰鬥、誰不需要戰鬥很容易。發達國家已經向大氣中排放了足夠多的溫室氣體。而發展中國家不想因為對抗全球氣候變暖而犧牲其發展機會--那時候這樣想是有道理的。即便是中國這樣正在崛起的國家,至今仍在堅守這樣的硬性劃分--儘管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很快就達到了美國的水準。這是行不通的。"
"肯幹的、能幹的和無助的"
文章說,因此想要在2015年實現突破變得更困難。或許能成功打破氣候政策領域舊的社會秩序,然而代價必然是排放大國作出些沒有任何保證的氣候保護約定。或者無法成功:那麼巴黎氣候會議將像哥本哈根會議一樣失敗。無論上述哪種情況,都無法再阻止災難性的氣候變遷。
"然而並不一定要走到那一步,還有一年時間。……對於那些有意願(氣候保護)的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現在是外交時間了。這些國家必須和那些將因為巴黎大會失敗而受害嚴重的國家聯合起來:最貧窮國家、小島嶼國家、氣候變遷的第一受害者。這些國家必須證明,氣候保護和經濟增長並不矛盾。只有當肯幹的、能幹的和無助的共同行動,才能達成一個有效的氣候協議。否則,第21次會議將成為最後一次。"
"肯幹的、能幹的和無助的必須合作。"
[本文內容摘編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