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有個德國啤酒屋它的名字叫「羅累萊」
2007年11月18日啤酒屋的玻璃窗上掛著代表「科隆第一足球俱樂部」的圍巾,牆上貼著科隆大教堂海報。在「羅累萊啤酒屋」可以喝到多種德國品牌的桶裝啤酒。吧檯服務生多半穿著羅蕾萊啤酒屋為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特製的球衣。當時啤酒館兒裡天天爆滿,可說是所謂「德國仲夏童話」的外圍站。
一年後,魯迪坐在一張屬於典型萊茵區啤酒館兒的桌旁,電視機播映的當然是足球比賽了。貨架上排放著一本本厚重的參加世界盃球賽各國代表隊名冊,其中有關德國代表隊的資訊齊全,應有盡有。「羅累萊啤酒屋」的經理魯迪個人認為,巴伐利亞州的民族服裝和皮褲並不能代表德國文化,他說:「德國人最在意的兩件事是足球和狂歡節。每年11月11日我們這兒都要盛大舉行狂歡派對,為狂歡節暖身,熱鬧極了。」
瘦高個兒的魯迪,18年前留學紐約,為了「愛」而留了下來。如今「心愛的人」已遠去,但他對紐約的「愛」卻沒有褪色。即便如此,魯迪至今仍擁有一本德國護照。他說:「我仍然是德國人,但也同其他紐約客一樣,因為認同紐約而自認為是『紐約人』。可『紐約人』並不等同於『美國人』,那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兒。」
但他的經歷卻是典型的「美國式」:首先他在一家咖啡進口商行打工,後來又當了一家荷蘭家具公司的經理,最後成為葡萄酒商和啤酒館兒的經理。他說,德國是導致他在異國改變生涯規劃,並為他帶來諸多利益的重要因素。他說:「60年前,美國把民主政治帶到德國後,在德國發揚光大,獲得青出於藍的偉大成就,這使我深感自豪。」
魯迪認為,德國還具備著更多被本國人民忽視的巨大發展潛力。他與其他海外德國人有一種共同的印象,就是許多德國人太悲觀,完全不瞭解和不懂得珍惜自己擁有的優勢。他說:「最受不了德國人的怨天尤人和亂發牢騷。在國外生活過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社會群體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作過一番比較後,我認為,德國人真可以停止那種拉高聲調的無病呻吟了。當我回國跟人聊天兒時,他們似乎只對一個話題感興趣,就是:『下次到哪兒去渡假』。我只能說,你們的日子真是過得太好了!」
11月11日揭開「狂歡節」序幕的這一天,當「羅累萊啤酒屋」的音響湧洩出原汁原味兒的德國狂歡節歌曲旋律時,是魯迪最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候......
出於對家鄉的思念,魯迪把狂歡節引進了他在紐約的啤酒館兒,他說:「我猜想,看見我們這麼能玩兒、能鬧,美國人大概很驚訝。這兒的人都認為,德國人有工作狂,愛乾淨,喜歡打掃衞生。很少人知道的是,我們其實是世界上最會慶祝和瘋玩兒的民族。狂歡節期間,到『羅累萊啤酒屋』的美國客人看到我們跳上桌子又唱又鬧,都看傻眼兒了。」
「羅累萊啤酒屋」裡沒有傳統的民族服裝,也不供應德國酸白菜以及1升重的大杯啤酒,可以說,它所體現的是一個「年輕化的德國」。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轉載或引用請標明出處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