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爭鳴的前奏
2011年9月6日中國的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算起,到今年是四十五年。四十五年不是整數,所以並未受到特別的關注。中央黨史研究室高調推出《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 時間跨度為1949年到1978年,涉及文革部分仍然保持了1981年《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決議》的口徑。官方在各種涉及歷史的場合,對文革的基本宗旨 其實是能少淡就少淡,能不談就不談。涉及文革的出版社和影視作品從嚴控制。但是,在官方主流以外,各種非主流的聲音卻在湧動。
其一,是文革初期崛起,進入中央領導層,因913事件下台的幾位將軍──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先後在香港出版了長篇回憶錄,吳法憲回憶錄於2007年出版,邱會作和李作鵬的回憶錄於2011年在香港出版。他們都是中共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九屆中央政治局成員有毛澤東、林彪、周恩來、陳伯達、康生、葉群、葉劍英、劉伯承、江青、朱德、許世友、陳錫聯、李先念、李作鵬、吳法憲、張春橋、邱會作、姚文元、黃永勝、董必武、謝富治、李雪峰、李德生、汪東興二十五人。到目前為止,除了汪東興在世,其餘都已去世,大部分人沒有留下回憶錄。只有陳錫聯、許世友、李德生、汪東興在大陸出版過回憶錄,但披露文革內情不多,李雪峰生前在別人幫助下完成了回憶錄《文革十年》,只在期刊上選登了兩章,其餘尚未發表。陳伯達去世以後,兒子陳曉農整理出版了《陳伯達遺稿》和《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美國女學者維克特出版了《江青同志》,披露了文革中江青和她幾次談話的詳細內容,算是一種獨特的口述史。而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的回憶錄,都是他們自己晚年精心撰寫,不受官方結論束縛,披露了大量當時中共高層的政治內幕,展示了毛澤東、林彪、周恩來、江青之間複雜而奧妙的關係,對文革的發生、興起和幾次重大轉折,給出了與中共主流結論大不相同的敘述。他們認為,毛澤東始終是文革的主導者,而不是被林彪集團或江青集團所利用。林彪因為想穩定軍隊,從1967年初就和江青發生衝突,到1970年廬山達到高潮。林彪主張結束文革,發展經濟,和毛澤東出現裂痕。毛澤東將黃、吳、葉、李、邱定性為政治上犯了方向路線錯誤,組織上犯了宗派主義錯誤,並向地方軍政幹部吹風,迫使林彪出走,在此過程中毛澤東始終處於攻勢。因為幾位將軍都是高層政治活動的親歷者,他們提供的細節大面積填補了歷史的空白,所以受到史學界的高度關注。
其二,是一些文革中的造反派和活躍人物,也紛紛撰寫和出版回憶錄。造反派和紅衛兵當時是年輕人,現在已經到了60、70歲上下,有一種時間上緊迫感。他們感到自己親歷的文革真相需要呈現出來,才能對歷史有所交待。其中,韓愛晶在香港出版的《清華蒯大富》,頗有代表性。韓愛晶、蒯大富和聶元梓、譚厚蘭、王大賓在文革初期並稱為「五大領袖」,文革中後期均被拘禁審查。鄧小平當政時期,除已經去世的譚厚蘭,其他四人被判處有期徒刑。韓愛晶出獄以後,潛心著述,本書是第一個成果。他和蒯大富交往長達45年,一起上升到政壇的高峰,又一起陷入命運的谷底。出獄後,又先後定居在深圳。對於蒯大富在文革中大起大落的來龍去脈,韓愛晶不但是知情人,而且是命運攸關者。蒯大富從一個出身農家的普通大學生,變成了毛澤東與劉少奇博弈的政治棋局上的一顆重要棋子,在博弈過程中,周恩來、陳伯達、康生、江青、張春橋及王光美等高層政治要人,都與蒯大富發生過或多或少的關係。韓愛晶力圖以自己的親身感受,結合史料,理出蒯大富和自己經歷的文革史。也受到社會的關注。
當年各地造反派裡的一些代表性人物,也不甘沉默。比如河南二七公社領導人袁庾華,創辦鄭州思想沙龍,以永遠的造反派,旗幟鮮明的毛派自許。他們對中國貧富兩極分化,弱勢階層利益受損,權錢勾結,吏治腐敗持強烈的批判態度。毛澤東發動文革的理論主張,成為他們批判現實的思想資源和精神支柱。這種思潮,在中國底層社會,擁有不可小視的吸引力。
其三,一些民間學者,以獨立精神治史,也推出了水準較高的學術成果。如啟之的《內蒙文革實錄》、何蜀的《為毛主席而戰──重慶大武鬥實錄》,今年都在香港出版。
今年是華國鋒誕辰90周年。華國鋒是文革的魔鬼終結者。但當政時間不長,領導權便被鄧小平所取代。華國鋒失勢以後,主流宣傳對他的評價多有貶損,直到去世。今年官方不事張揚地調整了對他的評價,承認他是粉碎四人幫的決策者,平反冤假錯案的推動者,改革開放的倡導者,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持者。故鄉山西交城,為他修建的陵墓也已竣工。這種調整,得到了民間的回應,並有進一步發揮。
中國大陸各界人士的政治見解已經趨向多元。依靠政權的力量讓人們把思想定於一尊已經不可能。評說文革,勢必要形成百家爭鳴的格局。上述思想動向,不過是百家爭鳴的前奏。
作者:丁東
作者簡介:丁東,中國知名公共知識分子,原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員,近年主要從事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史和民間思想史的研究。曾參與《顧准日記》、《遇羅克:遺作與回憶》、《王申酉文集》《思痛錄》、《長河孤旅》、《最後的貴族》、《老照片》、《大學人文讀本》等書籍的策劃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