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拜登亞洲行前夕 楊潔篪警告美方勿打「台灣牌」

2022年5月19日

美國總統拜登出訪亞洲前夕,中美高層再次通話。中國最高外交官楊潔篪警告,美國在台灣問題上「走錯了路」,可能導致「危險局勢」。他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通話還談了什麼?

https://p.dw.com/p/4BUp5
Bildkombo | Jake Sullivan und Yang Jiechi
楊潔篪(左)與沙利文(右)再通話,事後雙方各自的聲明著墨重點有微妙差異。圖片來源: Andrea Verdelli/Anna Moneymaker/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週三(5月18日)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跨海通話。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楊潔篪向沙利文強調,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最重要、最敏感、最核心的問題」,並指「美方在台灣問題上的實際行動與表態大相逕庭」。

據報,楊潔篪表示,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就中美關係達成重要共識,近期雙方就多領域展開對話,「這是有益的,對話勢頭應保持下去」,但近期「美方採取一系列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方利益的錯誤言行」,表達堅決反對。

楊潔篪強調,美方多次明確表態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台灣獨立」,但近期卻沒有「言行一致」。他警告,「如美方執意打『台灣牌』,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必將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並敦促美方遵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否則必將採取堅定行動維護自身主權和安全利益,「我們說到做到」。

Taiwan | Vor dem Nationalfeiertag
中國官媒的有關報導中大篇幅談及台灣問題。圖片來源: Daniel Ceng Shou-Yi/ZUMA Press/dpa/picture alliance

相較於中方大篇幅談及台灣問題,美國白宮針對雙方通話僅發出簡短聲明,且內容並未提及台灣,只隱晦提及雙方談到「美中關係的具體問題」。

中美近期多次在台灣議題上產生齟齬。繼拜登上週簽署相關法案後,美國國務院週三(5月18日)再發聲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份重返世界衛生大會(WHA)。此前,中國外交部已表達反對台灣參加世衛大會。

楊潔篪與沙利文上一次對談是今年3月的羅馬會議。中方表示,此次對話是由美方發起。

印太局勢

楊潔篪與沙利文此次通話,是在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出訪亞洲前夕。這是拜登上任後首度的亞洲訪問行程,他預計在5月20日出發出訪韓國、日本,會面兩國領袖,也預計與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召開「四方安全對話」(Quad)。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中國官媒報導,楊潔篪在通話中還特別提及了亞太局勢,稱「求和平、謀合作、促發展是亞太地區的大勢」,並表示中國「與周邊國家一向友好相處」,「任何拉幫結派、搞分裂對抗的企圖都不可能得逞」。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由美國52名參議員組成的兩黨團體在週三(5月18日)共同簽署了一封給拜登的信,敦促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框架(IPEF)。

Buffalo I Biden kritisiert  Ideologie von Rechten
拜登週四將展開上任後首度的亞洲之行。圖片來源: Scott Olson/AFP/Getty Images

美國稱北京在印太地區的經濟和軍事脅迫日益增加,該框架是其應對中國的最新舉措,預料可能於下週推出的印太經濟框架。外界關注台灣能否被納入該框架。

該信寫道:「為了讓印太經濟框架成為推進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的有用工具……我們必須確保美國的所有地區盟友和夥伴都包括在內。」並指:「美國及其盟國夥伴與台灣的經濟接觸越多,我們對抗脅迫的集體抵抗力就越強。」

俄烏戰爭、朝鮮問題

根據新華社,中美雙方通話還就烏克蘭、朝鮮半島局勢等國際地區問題交換了意見。白宮稱,雙方重點關注地區安全問題和防核武擴散問題,也討論了俄烏戰爭。

中國拒絕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為,並批評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美方多次警告,如果北京為莫斯科在烏克蘭戰爭提供物質支持,後果將不堪設想。美國高級官員表示,目前沒有發現中國對俄羅斯提供的軍事和經濟支持。

路透社報導,沙利文表示在與楊潔篪的通話中,談及了朝鮮進行核試驗或導彈試驗的可能性。沙利文稱,美國情報顯示,朝鮮可能在拜登亞洲行之前、期間或之後,準備進行類似的武器試驗。他表示,美國準備對其軍事態勢進行短期和長期調整,以確保對該地區盟友的防禦和威懾。

美國推動聯合國對朝鮮實施更多製裁,但中國和俄羅斯表示反對。

路透社稱,由於朝鮮有關的談判缺乏進展,拜登政府的亞洲行可能更廣泛地關注貿易以及與中國競爭日益激烈下如何團結盟友。

(路透社、白宮、新華社、南華早報)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