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虎」也留不住李嘉誠?
2015年1月1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自由時報》發表文章《李嘉誠也想明哲保身了》,評論香港最大的財團長江實業宣佈重組事件。作者黃世澤說,一直都否認會作遷離香港動作的長和集團,最終決定遷冊至英國屬土,表明李嘉誠對中國和香港的司法不信任。長和集團以最大華資公司身份,以腳回歸英國的做法,震撼比一九九七年前,匯豐銀行集團將總部遷回倫敦,或怡和集團遷冊百慕達更大,這是對一國兩制投不信任票。
黃世澤認為,另一方面,現時保留上市地位的長和集團,手持的非地產業務,像零售巨人屈臣氏集團,或流動電話集團三,或剛收購得來的歐洲飛機租賃公司Awas旗下過百架飛機,多以英國、歐洲作主要根據地,這些李嘉誠肯定不會賣。但是,如果北京的財團能出一個合適的價錢,李嘉誠很可能把整個長地集團出售,不保留香港和中國的房地產資產。這表明他對中國和香港前途悲觀,縱使歐洲和英國經濟未復甦,他都寧願看好歐洲市場。李嘉誠的決定,正警告台灣人,與中國走得太近很可能會虧大本的。
相比新加坡,香港輸在「一國兩制」
香港網媒《立場新聞》發表文章《香港落後新加坡的真正原因》,作者鄺健銘認為港媒經常吹捧、主張香港學習新加坡模式,多只著眼於其施政速度。香港與新加坡行的是兩套風格頗為不同的模式,前者傾向強社會弱政府,後者相反。一個港媒經常有意無意忽略的重要分野,是新加坡為一個擁有主權的獨立國家,而香港只是一國之中、權力不斷被收緊的特區。
文章說,縱然港人仍會嘲笑新加坡自由欠奉,但趨勢是新加坡民眾的問政力量愈來愈大,不再溫馴。一些新加坡能作的事,在香港卻日漸成為政治忌諱。香港因愈來愈政治正確地只向北望,開始與新加坡分道揚鑣,由昔日同為面向四面八方的海洋城市,變成今天愈加內向的「內陸城市」。未來香港模式還能保留多少正面意義,很視乎有多少港人能擺脫鄉願、短視與犬儒的惡習。
雨傘運動堅守心志與責任
香港中文大學學者周保松在《明報》發表《抗命者言(下)──政治的道德》,繼續談論他參加「雨傘運動」公民抗命行動的經歷與思考。周保松說,不少香港人喜歡稱所有從政的人為政客。這種稱呼,往往預設了這樣一種態度:凡從政者,必為私利;而政治本身,必是權力鬥爭的毫無道德可言的污穢之地。但是他說,在這次雨傘運動中,年輕一代要香港有真普選,不是價值虛無,更非自私自利,而是站在道德的觀點,要求我們的城市變得更加公正,讓人活得更像人。他們如此相信,故如此行動,同時如此要求那些擁有權力的人必須以政治道德為念。
周保松認為,這次雨傘運動最為激動人心之處,也許正是讓我們看到新一代年輕人,如何既有對心志的堅持,也有對責任的承擔,並在變動不居和強弱懸殊的政治現實中去努力協調這兩種政治倫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成熟。
「老虎」、「蒼蠅」屬於哪一派?
「在近年來落馬的一些『大老虎』背後,多有一幫官員與之有著千絲萬縷的利益勾連,」新華社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說,「形成一個個或明或暗,或鬆散或緊密的『幫派』『團伙』。」《紐約時報》發表資深記者儲百亮的文章《習近平反腐,更反「山頭主義」》,指出最近突然湧現出了此類官方評論文章,聲稱腐敗醜聞暴露出了一種「圈子文化」,指向了更深層次的震動。這種震動是習近平根除「老虎」和「蒼蠅」,即高官和初級官員貪腐的運動引發的。
文章說,周永康、令計劃以及其他被調查官員似乎毫無疑問將接受庭審,隨後將被定罪並處以監禁。但不那麼確定的是,他們的指控中是否會包括搞宗派主義。上一次因派系勾結等罪名進行的大型庭審,是1980年對「四人幫」的審判,當時,毛澤東妻子江青及三名同夥受到的指控中,包括企圖篡黨奪權。但是,與許多中國領導人一樣,習近平認為腐敗不光代表著個人的貪欲,也是失去團結的危險訊號。
(摘自其他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