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難讓中國經濟脫胎換骨
2024年9月2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出版的《新蘇黎世報》發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政治經濟學教授洪源遠(Yuen Yuen Ang)撰寫的客座評論,解析中國經濟目前遇到的困境以及西方對其認知的一些誤區。這篇題為「中國經濟悖論」的評論寫道:
「西方觀察家往往要麼把中國視為正在崛起、而且即將主導全球的超級大國,要麼視之為瀕臨崩潰的搖搖欲墜的國家。這種相互矛盾的看法從兩方面映證了中國經濟的複雜動態:一方面是科技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的頹勢。這一矛盾主要可歸咎於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數百萬黨的幹部下達的行政命令,他們的任務是將習雄心勃勃的願景落實執行。
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國是計劃經濟,國家領導層會下達精確的指令。但實際的邏輯正相反,姑且可以稱之為「受調控的臨時發揮」。國家領導層就重點優先事項發出訊號,由部委和地方政府組成的龐大官僚機構根據具體的政策激勵來解讀這些訊號並採取相應行動。
習近平已經讓幹部們明白,他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以「高品質發展」和「新質生產力」(即高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經濟,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污染環境的工業、基礎建設投資和房地產投機構成的舊式經濟儘管幫助中國告別了貧困,走進中等收入階段,但習近平對這種經濟不再看好。他甚至似乎對中國迄今的增長模式心懷憎惡,因為它被同習的政治對手和腐敗下屬聯繫在一起,這些人不是被打入冷宮就是被送進了監獄。
中國的幹部們因此沒有什麼積極性來採取果斷步驟,讓舊經濟恢復活力。即便取得成功,也不會有助於提升主政官員的聲望,而敗績則可能斷送其仕途。這也能解釋為什麼中央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持續蕭條僅做出了半心半意的反應。如果政治決策者在新冠疫情之後立即採取果斷措施,或許還有機會重建消費者的信心。而現在,景氣下滑不僅損害了信心,而且讓人們的收入也受到了影響,越來越多的人不得不面對失業或減薪的前景。
與此同時,政府將生產科技產品作為重點,誘使地方政府在習近平力推的領域過度投資,比如電動車和太陽能板。在中央政府宣佈了新增專利方面的高企目標後,地方幹部們被鼓勵申請並無價值的專利,造成新專利數量飆升,但其中實際上真正屬於創新的專利比例卻下降了。這一現象,可以用「低效生產力的創新推動」來形容。
儘管中國在短時間內大批量生產的能力值得稱道,但這一做法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電動車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中國有450家汽車廠,但其中三分之一的生產線利用率不到20%。這些生產商中的大多數最後不得不倒閉,整個行業圍繞比亞迪等少數大廠進行整合。」
作者的結論是:簡而言之,從實際出發看,中國的新型經濟增長得再快,也還是無法馬上取代舊經濟。
大眾汽車的中國夢
《法蘭克福匯報》發表題為「黃金時期結束了」的評論,指出中國經濟增張放緩、消費不振,對德國依賴中國市場的出口型經濟也是一個挑戰。文章寫道:
「多年以來,至少德國工業的一部分依賴於中國市場,被視為高額盈利的保障。在汽車行業尤其如此。今天,市場正在經歷一場轉變,這一轉變很可能是長期性的,也將長期既有的戰略置於重新審視之下。高檔汽車製造商發現,中國消費者的荷包不再像以前那麼寬鬆了。像大眾這樣靠量取勝的車商不得不認識到,自己在中國增長巨大的電動車市場上的競爭力十分有限。
中國市場的挑戰並不會因為在柏林舉行的汽車行業峰會而發生改變。一些外國觀察人士數年以來都在說,德國經濟以對中國出口為特徵的長年有效的成功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這麼說可能有些誇張,但毫無疑問的是,黃金時代已然終結。」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