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美抗爭時代的開始
2020年7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三年以來,中美關係似乎進入了惡性循環,雙方的制裁措施接連不斷。有人說,中美已經進入了"新冷戰"狀態,但《新蘇黎世報》評論認為,所謂"新冷戰"的說法並不精確。這篇題為《中美 - 大國抗爭剛剛開始》的評論寫道:
"在一些核心問題上,中美當前的爭端都同冷戰有很大區別,因此也就無法照搬當年應對冷戰的方案。同上個世紀下半葉不同,當今世界並沒有被劃分成分別代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兩大陣營。現在的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它有的放矢地施加壓力,以達到在更多國家擴大影響力的目的。但同當年的蘇聯不同,中國並沒有能力充當意識形態領袖,也無法以此贏得盟友。中國喜歡以發展中國家代言人自居,但事實上,中國耀武揚威的姿態,卻令很多鄰國感到反感。中印邊境衝突後,印度人開始焚燒習近平畫像,並禁止使用來自中國的手機軟體。再以菲律賓為例,前不久該國突然重新恢復了同美國的軍事協定,顯然是他們意識到了來自中國海軍的威脅。
儘管該地區擴張軍備的趨勢令人不安,但畢竟同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還完全不能同日而語。除此之外,華盛頓和北京也沒有像當年美蘇那樣,四處以挑起雇傭戰爭的方式來表達敵意。最重要的是,中美兩國之間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相互關聯。就經濟層面而言,當年的蘇東集團對西方無足輕重,而當今的中國卻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反之亦然。這一點足以說明,如果雙方突然脫鉤,必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前不久,川普总統還在不無憧憬地表示,如果全面中斷同中國的貿易,美國就可以節省五千億美元。然而這類憧憬畢竟意義不大,除非他認為花費在境外的美元全是損失,也對全球化帶給美國的好處視而不見。"
評論寫道,必須承認,川普总統正在放棄對中國的憧憬和幻想。長期以來,歐美一直認為,通過貿易往來,會最終促成中國的民主化,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秩序的一份子。事實證明,這種幻想已經破滅了。評論接著寫道:
"一個新時代已經開始了。中國兩大國之間的對抗想必將會長期主宰國際政治。同冷戰時期一樣,選邊站的壓力將會變得越來越大。英國決定禁止華為參與該國5G網建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
歐美的目標也不應脫離實際。中國的崛起勢頭已經無法逆轉,而期待共產黨政權被推翻,也將是徒勞的。不過,制止北京對外輸出其專制模式,以暴力手段在東亞建立霸主地位以及繼續擴展其在國際機構中的影響力,卻是符合西方利益的。綏靖政策絕對不會取得成功。只有讓中國在上述領域感受到越來越明顯的阻力,才越有可能讓中國改變作為。"
北京在香港強推國安法,德國政府應如何回應?執政黨基民盟的外交政策專家呂特根表示,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並不是一個好主意。這位有望問鼎基民盟黨主席的政治家在聯邦議院稱:"中國是個經濟大國,技術發達,我們的制裁很難奏效。"《明鏡》報導稱:
"面對有關歐盟在俄羅斯吞併烏克蘭部分領土和中國與香港問題上實行雙重標準的批評,呂特根駁斥到:'我們必須以適當的方式捍衛我們的價值觀和利益。而在外交政策領域,針對不同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對策。
他表示,面對俄羅斯,我們以我們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武器是正確的選擇。而如果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卻只能使事態進一步升級。他表示,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後,中美關係正在進一步緊張化。"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