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經濟困境難解 「良藥」不再靈驗
2023年11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經濟復甦之勢持續疲軟,較為悲觀的觀點預測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將會陷入惡性循環。《慕尼黑信使報》線上版(merkur.de)發表分析文章指出,中國的經濟困境難解,而且過去北京慣用的「良藥」——用巨額基礎設施投資來刺激經濟——如今也不再奏效。
作者Christiane Kühl回憶寫道,數十億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道路橋樑、高速鐵路、住宅和機場,這樣的大手筆在過去總是能夠成功挽救中國經濟,不管是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還是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然而當今年7月,持續糟糕的經濟數據給中國經濟政策制定者敲響警鐘的時候,人們已經清楚地看到:這樣『以水泥築成的』刺激景氣手段已經成為過去。」
文章指出,這其中的原因在於:「一是中國的鐵路和高速公路網路目前已經基本建設完善。中國高鐵線路總長超過4萬公里,已經是全世界之最。二是中國現在已經沒有了必要的財力:政府負債率高達280%,是15年前的兩倍。尤其是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債台高築。」
文章接著指出,在2022年底結束清零防疫政策之後,北京原本預期經濟會快速進入強勢復甦模式,然而這種上升趨勢僅僅持續了很短時間。房地產危機、消費疲軟、投資停滯不前、年輕人大量失業——中國經濟面臨一系列難題。而政府雖然嘗試著通過一些政策調整去刺激經濟,但收效甚微。
作者認為,中國之所以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問題主要在於:中國所經歷的,並非只是疫情留下的陣痛。還有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包括人口老齡化。此外,相比經濟來說,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更關注國家安全議題。他並不願意去拯救那些陷入歧途的房地產企業。所有成功的私營企業家對他來說都是可疑的。」
總體上看,在習近平治下,私營企業的空間越來越狹窄,而它們曾經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過去幾年中,北京對以私營企業為主的科技業實施了整頓,打壓了私營教育機構,不斷出台新的法律來加強對數據的監控。
「要想復甦經濟,北京就必須重新贏得私營企業的信任——這是南華早報前主編王向偉不久前發出的呼籲。此外北京還應該削減臃腫的官僚機構,並對習近平發起的大規模反腐敗運動進行重新反思。值得疑問的是,中共對此是否有興趣。」
中國電動車如何進軍歐洲市場?
《法蘭克福匯報》則關注汽車市場:在中國已經是行業領頭羊的比亞迪計劃在歐洲設廠,而在廠址方面的熱門選項卻恰恰是匈牙利。該國總理奧爾班不久前剛剛訪問了中國,在北京受到熱情接待。
記者Marcus Theurer指出,在其它歐盟國家近年來日漸疏遠中國的時候,奧爾班領導的匈牙利卻和這個亞洲大國越走越近。在訪華期間,他參觀了比亞迪在深圳的總部。
「奧爾班選擇了走訪比亞迪,這並非巧合:中國人希望未來能在歐洲大規模地銷售其生產的電動汽車,而匈牙利則將在其中發揮關鍵作用。……據比亞迪內部傳出的消息稱,公司已經基本確定了將其第一家歐洲分廠設立在匈牙利。對於匈牙利來說,這一選址決定將是其經濟政策上的成功。 布達佩斯政府給出的補貼前景可能也在投資決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亞迪方面對此仍然保持低調,在回復記者問詢時僅僅表示,相關選址決定會在年底之前公佈。不過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此前已經表示,其目標是躋身歐洲市場上的前五強。
文章最後總結道:「在歐盟和中國之間貿易政策爭端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如果在歐洲設有自己的工廠,那對於中國車企來說將是有利的。歐盟已經針對中國產電動汽車發起了反補貼調查,如果比亞迪或者上汽集團能在歐洲生產汽車的話,他們就可以避免支付懲罰性關稅,這是其背後的考量。」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