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著名政治學者談中國反日與軍售禁令
2005年4月15日德國電台在4月14日的採訪中開門見山地問:「中國對日本的憤怒是否有道理?」桑德施耐德回答說,從中國人的角度看,日本在歷史教科書中美化戰爭罪行的做法讓人感到憤怒,但是這一衝突在中國被部分地工具化了;為可能演變成社會動亂的社會壓力提供一個宣洩渠道,從而避免因社會衝突而垮台,這(即利用反日民族情緒,編者注)對於中國政府來說是合適的,甚至是應該的。
作為一個民主國家,日本是不是應該在對待歷史問題上有更好的表現?桑德施耐德回答說:「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對日本的指責是有道理的。日本政界和教育界應該帶著開放和批評的態度來對待本國的歷史。我們自己在德國知道做到這一點會有多困難,在我們的政治討論中,我們一點點不斷取得進步。在日本,這樣的討論總是被迴避和沉默所替代。」
桑德施耐德認為,很難解釋日本人這種對待戰爭罪行的態度。他說:「這當然與這一現象有關,即那些掌權的人成功地做到了避免去討論這個題目。也許這還與那個所謂的『求同文化』有關,這種文化傾向於對那些刺激的和困難的話題保持沉默而不是去說出來。
桑德施耐德說:「中日兩國之間有一系列衝突,如果要從歐洲人的角度去評價,就必須要看得十分仔細。例如,人們顯然看到,日本越來越感到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一種威脅,因此日本密切了與美國的合作,以重新部署自己的安全政策。但這反過來又讓中國人覺得這是問題,並因此馬上牽扯到台灣問題。中日之間當然也有合作,日本是在中國的最大投資國,但是日本又擔心中國在日本市場和國際市場上對它形成競爭。」
日本對中國威脅的擔心有道理嗎?桑德施耐德的回答是:「日本大可不必感到受中國的直接威脅。怎麼看待中國都可以,就是不能把中國看成一個現在或者是從前試圖用軍事力量欺負鄰居的強權,當然台灣是一個例外。但是,我們從自己的歷史中也知道,對威脅的感知在政治中非常重要。我們必須看到,日本因為中國正在崛起而在很多事情上感到受到了威脅。」
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已經超過了本國安全的需要了嗎?桑德施耐德說,中國的安全需要根本沒有那麼強烈。中國已經成功地與所有周邊國家通過和平方式達成了邊界共識,如與俄羅斯和印度。因此中國不需要擴充軍備來解決邊境問題。中國的軍事裝備升級當然也有把自己從一個地區大國逐漸提升為一個超級大國的味道。增強軍事力量在特定的方面上有著實質的意義,那就是台灣,因為中國已經明確表示不會放棄武力解決台灣問題。
在談到對華軍售解禁問題時,桑德施耐德說:「施羅德總理認為軍售禁令是政治象徵,這個觀點在原則上是對的,因為放棄這個政策,不會必然從根本上改變現有政治格局。但這不是一個能簡單用是和不是來回答的問題。」他認為,在解除軍售禁令上,德國不應該簡單地單方面作出決定,而是要事先與美國進行充分的溝通,否則解禁帶來的經濟上的好處就可能不足以抵償跨大西洋關係被破壞所帶來的損害。
桑德施耐德認為,軍售禁令在安全政策上看實在沒有什麼意義,因為它只是與1989年相關的一個象徵性政治行動,而且取消禁令也不意味著德國會向中國出售武器,反過來看中國也未必會有興趣買德國的武器,因為世界軍火市場上有足夠的更便宜的武器,中國想購買武器不成問題。
桑德施耐德說:「中國人想擺脫這一與1989年6月相聯繫的政治象徵,這一象徵給他們打上了烙印,這讓他們一直很惱火。不過,中國人在這一問題也不是特別著急。施羅德知道,如果在這一問題上幫中國的忙,今後會在其它經濟問題上進行得更順利和更簡單,這才是施羅德的著眼點。」
桑德施耐德最後說,「只要能保證解禁帶來的其它外交關係上的附帶損失不是大到得不償失」,就「理所應當取消對華軍售禁令,以送給中國一個(善意的)政治象徵符號。」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